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外资减持中债转投美债?资本流动背后的深层逻辑解析

时间:2025-10-01 04:41:27 来源:老谢谈史 作者:老谢谈史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这样的表述听起来颇具戏剧性,仿佛一场金融战已悄然拉开序幕。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数据,会发现这背后的金融逻辑远比表面现象复杂得多。

外资减持,高点不抛更待何时?

先来看看中国债市的情况。自今年5月起,外资确实在逐步减持中国债券。据统计,5月至7月期间,外资净卖出额达到约3700亿元人民币,8月份又减持了约1000亿元。这一数字引发了市场的广泛恐慌,许多人认为这是外资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的信号。

然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外资为何在前几年热衷于购买中国债券?答案其实很简单:套利。前几年,中美利差显著,中国国债的收益率高于美国。国际热钱通过外汇对冲操作,购买中国债券几乎成为了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策略。这就像是在一个高利息且风险低的银行存钱,自然吸引了大量资金。



但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为抑制通胀而大幅加息,尽管现在进入降息周期,但利率仍维持在高位。与此同时,中国为稳定经济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来一回之间,原本稳赚不赔的利差空间逐渐消失。到了7月份,经过外汇对冲后的中国债券收益率甚至变成了负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基金经理,手握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资金,你会如何选择?显然,卖出已经获利颇丰的中国债券,锁定利润是更为理性的选择。毕竟,在金融市场中,高点不抛,难道要等着价格回落吗?这更像是一次战术调整,而非针对中国的战略撤退。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占比其实很小,仅约为2.3%。这几千亿的流出,虽然会在25万亿人民币规模的债市中激起一些波澜,但远未达到颠覆市场的程度。



美国债市,真的风景独好吗?

再将视线转向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正在大量购买美债,日本的持仓量已稳定超过1.1万亿美元。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避险。

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大资金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它们需要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尽管美国国债总额已飙升至36万多亿美元,且仍在以每100天增加1万亿的速度增长,但这并不妨碍美元作为全球头号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国债市场的体量巨大,流动性极好,对大资金来说,安全进出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这并不意味着全球资本都认为美国经济未来一片光明,而是在众多风险选项中,选择了一个最为熟悉且容易脱身的方案。



中国减持美债,背后的战略考量

有趣的是,在全球资本涌向美债的同时,中国却在不断减持美债。今年7-8月份的数据虽未完全公布,但5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美债持仓已降至7563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的新低。自2022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减持了数千亿美元的美债。

这一操作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首先,稳汇率。美元强势时,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在需要时,中国可以通过卖出美债换回美元,以支撑人民币汇率。其次,储备多元化。过去,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较高,现在全球都在推进“去美元化”,中国自然也需要调整资产配置。



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中国央行一直在增持黄金,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明。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中国旨在让外汇储备更加安全、稳健。

因此,外资因短期套利空间消失而减持中债,中国因长期战略考量而减持美债,这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基于各自利益的理性选择。



短期波动非趋势,资本流动显智慧

回顾2023年,当时的情况与现在有些相似,但又不尽相同。那会儿美联储大幅加息,美债收益率一度冲至5.5%,而中国国债利率则在下降。确实有一部分资金流出。但随后发生了什么?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债务上限危机引发市场恐慌。

那一次事件给全球投资者上了一课:没有绝对安全的资产。高收益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高风险。

到了2024年,风向开始转变。外资又开始净流入中国债市,全年净流入了416亿美元。而到了2025年,尽管年中出现了几个月的净流出,但8月份的数据显示,外资单月又净买了390亿人民币的中国债券。这说明资本是流动的、聪明的,它会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



前段时间股市行情好时,一些外资也会选择“债转股”,即卖掉债券去买股票,这都是正常的资产配置轮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月的数据就断定一个长期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并未消失。瑞银集团(UBS)最近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背景下,很多长线投资者,如各国的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正在将目光转向中国这个规模高达25万亿的债市。因为人民币资产与美元、欧元资产的关联度很低,甚至有时呈负相关。

这意味着,当美债、欧债因某些原因下跌时,中国债券可能仍在上涨。这种对冲风险的价值,对于管理巨额资产的机构来说,是无价之宝。



结语:资本再平衡,长期看经济基本面

说到底,这场关于债券的全球资本大挪移,并非一场简单的胜负之争,而更像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再平衡”。短期来看,利率差和避险情绪是主导因素,资金会像潮水一样来来回回。但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市场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才是决定资本最终流向的关键。

中国经济的韧性有目共睹,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也还很充足。人民币的跨境使用量已从2010年的每月2000亿增长至现在的1.4万亿。这就是中国最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