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理想i6:汽车界的「可口可乐」,家庭出行的普惠之选

时间:2025-10-01 04:45:07 来源:爱范儿 作者:爱范儿

理想i6上市仅两天,一份令人瞩目的初期战报便在汽车圈内迅速流传:上市前即吸引超过10万用户关注,发布当晚大订量突破2万台,首批订单热度甚至超越了当年L9的发布盛况,高达98%的锁单转化率更是让同行纷纷侧目。

理想汽车CEO李想也亲自下场,为用户们提出了一个略显“凡尔赛”的建议:

大家如果对i6感兴趣的话,我觉得第一可以放心购买,第二是要尽早买。


他透露,尽管理想汽车已准备了充足的产能,但仍难以满足市场的热烈需求。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理想汽车常州工厂原先为i6预备的四季度产能在4.5万台至5万台之间,但如今理想已将这一目标提升至6.8万台,其中11月和12月的产能将分别达到2.3万台和2.5万台。

在经历了MEGA和i8上市初期的风波后,理想终于在纯电领域打出了漂亮的一仗。

让「牛马劳」车主也心动的理想i6

要理解理想i6,我们得先从一款不存在的车——理想i7聊起。几天前,李想公开表示没有「理想i7」这个车型,并建议大家不要等待。

实际上,理想最初的纯电规划中确实包含了i7。这款对标L7的中大型五座纯电SUV,本是产品矩阵中顺理成章的一环。但经过内部讨论,理想最终在2024年9月决定:砍掉i7,先发i8,再推i6。

这一决定,是理解i6所有产品定义的关键。


去年,在理想MEGA失利后,理想汽车意识到需要用一款车来打赢一场不容有失的仗。而这场仗的前提,就是绝对的「聚焦」——无论是研发资源、供应链的精力,还是市场的关注度,都必须集中于一点。这是理想从过去数次「多线作战」的发布会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i7被取消的一个工程基础,是纯电平台带来的极高「得房率」。理想发现,没有了发动机的束缚,他们可以在i6相对紧凑的身形里,实现原计划中i7的空间。


从尺寸来看,虽然i6的车身长度比老大哥i8短了13.5厘米,但决定核心乘坐空间的轴距却只缩短了5厘米。理想把节省下来的尺寸,大部分用在了压缩传统燃油车冗长的前后悬上,将「公摊面积」还给了用户。

随后,在这个宽裕的空间基础上,理想将后驱、双腔空气悬架、冰箱、电吸门等一系列舒适性配置作为标配放入了i6。这让它在面对核心参照物特斯拉Model Y时,在家庭用户极为看重的空间和舒适性硬件上,建立了不小的优势。

当然,更关键的是23.98万元的价格——足足比i8便宜了10万元。


《可口可乐传》里有这么一句话:贫民的孩子喝可口可乐,百万富翁喝可口可乐,白宫的总统也喝可口可乐。但是,没有人因为更有钱而喝到更好的可口可乐。

说可口可乐是「最民主的汽水」一点都不过分,而理想,可以说是汽车行业里「最民主的品牌」之一。

诚然,能买得起理想的肯定不能算是「贫民」,在传统的豪华品牌的世界里,金钱严格决定体验的好坏。一辆入门版BBA和一辆顶配BBA,从动力到配置,几乎就是两款车。但在理想这里,核心的舒适与智能化体验是普惠的、近乎无差别的。

理想汽车如今的品牌信任感就是这样来的。在许多人看来,i6几乎就是一辆五座版的i8,而非一个被处处掣肘的「阉割版」。


还记得去年理想L6刚刚上市的时候,一个家里停了「牛马劳」的朋友来和我说,她想买一辆L6来替换掉平日里用来代步的宾利添越,原因是理想L6尺寸更小,便于日常驾驶。

当我问及「为何是理想时」,她的回答是:「其实我也不懂,就是小区也有很多理想。」

这就是理想汽车最成功的地方,它通过聚焦「家庭舒适出行」这一用户场景,模糊了汽车的阶级属性。无论是大富豪、小老板,还是你我这种打工人,开着理想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不会突兀,即便是处于理想产品线最底端的i6。


如今的理想i6有点像过去的大众高尔夫,它的设计语言和品牌调性足够中性,能够融入各种生活场景,同时在实用性上做到优秀水平;它又有点像卡西欧经典的F-91W,剥离了非必要的花哨功能和身份象征,回归到工具的本质,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可口可乐。这些产品都因其「回归本质」和「普适性」而获得了跨越圈层的认可。

所以,当一款车拥有了越级的空间和满配的诚意,又被赋予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和一个「无差别体验」的品牌哲学时,它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那个「闭眼买」的安全选项。

这就是理想i6的核心吸引力。

「67Y」的新战场

这次发布理想i6,理想并没有遵循当下行业内漫长的预热和「小订-大定」的转化流程,而是选择了直接上市。

当然,这种做法体现了理想对于产品的自信,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理想的「品牌公式」已经足够清晰,以至于在发布会之前,外界对i6的形态、配置乃至体验都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预期,一场漫长的预售也因此失去了意义,还不如直接给出一个能把下巴震掉的价格——i6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

初期战报证明理想的做法是对的。对于i6来说,通过持续订单和快速交付来建立口碑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一个品牌的形态和标签已经足够清晰时,竞争的重点就会从「这辆车有什么新功能」,转向「这套体验值多少钱」。


回顾前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参数和硬件的比拼。那是一个「军备竞赛」的时代,车企们热衷于讨论谁的续航率先突破500公里,谁的屏幕尺寸更大,谁的芯片算力更高,谁率先搭载了激光雷达。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车企需要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在技术上建立用户的信任感,竞争的逻辑是一种「功能有没有」的加法博弈。

如今,主流品牌的硬件与技术逐渐趋同,消费者的关注点也随之变化。当高阶辅助驾驶、大尺寸屏幕、空气悬架都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大家开始更关心这些功能在日常使用中是否稳定好用,以及为这整套体验付出的价格是否合理。竞争的核心,也逐步演变为一套完整体验的「质价比」权衡。

理想i8在两个月前的上市遇冷,就是这个转变时期的一个典型案例。


i8本身的产品力其实并不弱,但理想当时为了保住毛利,推出了配置复杂、且低配版核心体验缺失的多个版本,其价值主张是模糊的。市场负面反馈的根源,在于用户认为它的「质价比」不够清晰,不够有诚意。

如今的理想i6没有了理想i8的套路,遵循一个配置、一个价格、标配即顶配逻辑,直接提供了一个高度确定性的、直击痛点的产品组合。消费者不需要做复杂的选择题,只需要判断「这个套餐是否值23.98万」这道判断题。

这种模式对车企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强大的供应链采购能力或许是关键;现在,对用户的理解和产品定义的取舍能力,变得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


上市发布会结束后,李想还在继续直播带货。他不断强调:在首销期内买理想i6一定不会后悔。

「i6是理想历史上毛利最低的产品,」李想还称,L6是目前理想卖得最好的一款车,但理想i6在理想内部的订购量已经是L6的12倍以上。按照理想的目标,到今年年底,理想i6的月销量能够稳定在9000-10000辆,成为理想纯电产品线里的扛把子车型。

在一个领域里面,长期都会有一个「三强」的存在,在纯电的这个同价格级别(指五座纯电SUV)的里面,小米YU7和Model Y是排前列的产品,我们想通过自己努力,用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综合表现,能够像奔驰宝马奥迪的「56E」一样,形成一个纯电里面的「67Y」。


有趣的是,和BBA的「34E」一样,「67Y」本质上也是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竞争。

特斯拉Model Y的立身之本,是全球验证的品牌、高效的三电系统、领先的智能驾驶以及强大的超充网络。它代表了一种科技、效率和全球化的价值。

小米YU7打动用户的,是出众的设计、小米生态的无缝连接、以及对年轻用户和粉丝文化的深刻理解。它代表了一种潮流、生态和人车家互联的价值。

而理想i6所提供的价值,则是同价位下,最大化的家庭空间、最完整的舒适配置和最「无差别」的体验。它代表了一种家庭、舒适和普惠的价值。

你看,拔尖的选手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平庸的人才会陷入无尽的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