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组织博弈中,美国曾以"退群"行为引发关注,而如今印度在金砖国家机制内的表现更显戏剧性。作为金砖创始成员国,印度自2023年起频繁在组织内设置障碍,甚至威胁退出,其与中国在关键议题上的对抗最终导致自身能源命脉被卡,暴露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战略失误。
金砖机制自2009年成立以来,本意是构建新兴经济体合作平台以抗衡西方金融霸权。印度初期积极参与贸易投资合作,但2023年后态度骤变。在扩员问题上,印度以"防止组织中国化"为由阻挠进程,2023年南非峰会上直接导致扩员方案搁浅。2025年里约峰会期间,印度外长贾伊尚卡尔公开反对俄罗斯提出的统一货币计划,声称"金砖不能成为反西方俱乐部",这种表态与其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的战略摇摆源于多重考量。一方面,其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深化,通过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试图在金砖框架内获取经济利益。2025年7月里约峰会上,印度贸易部长将387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廉价商品倾销",却忽视本国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的现实。这种矛盾心态在关键矿产合作议题上尤为明显,当中国推动供应链安全合作时,印度总理莫迪警告"防范资源武器化",实则针对中国掌控的全球稀土市场。
印度的对抗行为迅速招致反制。2025年上半年金砖外长会议期间,印度拒绝在联合声明中批评美国关税政策,称"避免卷入地缘冲突"。此举立即引发美国报复,对印度钢铁、纺织品加征50%关税。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中国限制对美稀土出口后,印度却成为间接受害者——俄罗斯因印度在金砖货币议题上的阻挠,将原定供应印度的80万吨液化天然气转售中国,导致印度2025年天然气进口量锐减至120万吨。
能源领域的连锁反应最显致命。印度37%的石油进口依赖俄罗斯,但美国施压要求其停止采购俄油,否则将面临更高关税。2025年8月,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公开要求印度"退出金砖以支持美元霸权"。印度拒绝后,美国立即兑现威胁。与此同时,俄罗斯因印度阻挠去美元化进程,将天然气优先供应中国,导致印度不得不高价转向伊朗和委内瑞拉。更糟糕的是,伊朗因卢比结算纠纷和地缘冲突,于2025年上半年停止接受印度货币支付石油款项。
这种困境在制造业领域全面显现。能源成本上升导致印度工厂燃料价格飙升18%,直接拖累制造业PMI指数跌至49.2。苹果、丰田等外资企业因供应链不稳定推迟在印扩产计划。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2025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增至830万吨,巩固了能源安全。南亚邻国开始重新评估地区合作格局,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加速向上合组织靠拢,印度在区域影响力持续下滑。
印度的大国博弈暴露出战略误判。其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既获取美国技术投资,又利用金砖市场资源,但这种平衡术在核心利益冲突时迅速失效。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印度指责发达国家贸易双标,却忽视自身在金砖机制内的双重标准。哈萨克斯坦在上合组织提出的"违规成员强制退群"机制,被普遍视为对印度反复无常行为的警示。当印度在金砖峰会威胁退出时,中国推动的矿产供应链合作已形成替代方案,俄罗斯的能源转向更凸显印度战略空间的萎缩。这场闹剧印证了国际关系的铁律:实力才是博弈的底气,喧嚣终须资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