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政府再次在国际舞台上掀起波澜。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美国正对七国集团(G7)成员国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它们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国和印度征收高额关税,税率可能高达50%至100%。这一提议已在9月12日的G7财长视频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表面上看,美国此举似乎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迫使普京政府回到乌克兰和平谈判桌。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中国和印度并非G7成员国,美国为何非要拉着欧洲和日本对它们加税?这实际上是特朗普政府惯用的“交易艺术”——先制造一个危机,再以此为筹码进行谈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消息曝光之际,中美外长刚刚通完电话,双方均表示要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同时,外界也一直在传言特朗普可能很快访问中国。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突然挥动关税大棒,显然不是巧合。
事实上,美国今年已多次对中国和印度采取类似行动。4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引发金融市场剧烈震荡,随后在5月不得不下调。8月,美国又以印度购买俄油为由,将对印度部分商品的关税提高到50%。此次,美国试图拉上整个西方盟友一起出手,形成“群殴”之势。
然而,欧洲盟友这次似乎并不愿意成为美国的“枪手”。欧盟内部传出消息,拒绝了对中国和印度征收高额关税的提议,理由是“欧盟不将关税作为制裁工具”。毕竟,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谁愿意轻易损害自己的利益呢?
这场戏,表面上是对着中俄来的,实际上却成了美国对盟友忠诚度的测试,也是为特朗普下一步对华谈判攒筹码。特朗普的“借刀杀人”之计,看似凶狠,实则透露出他内心的焦躁和战略上的无力感。
特朗普可能认为,拉上G7一起对中国加税,既能打击俄罗斯,又能压制中国,还能让盟友绑上自己的战车。然而,他似乎忘了,现在已经不是2018年,全世界都尝过贸易战的苦头。新冠疫情、供应链崩溃、通胀飙升……这些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更何况,中国和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光是欧盟就有90%的稀土、30%的汽车零部件来自中国,美国自己95%的抗生素原料也得靠中国供应。真要全面开打关税战,到底谁先倒下还真不好说。
因此,特朗普可能终于明白,直接对中国打关税战,美国付出的代价比中国更大。所以他才换了个打法,逼盟友冲在前面。这样一来,既能维持对华强硬的形象,又能把经济成本转嫁给欧洲和日本,万一闹大了还能甩锅给别人。这无疑是典型的“美国优先”思维。
然而,盟友也不傻。德国总理之前就说过,“和中国脱钩是错的”;法国总统也强调“战略自主不能靠跟着别人走”。特朗普这种明显坑队友的行为,除了让西方世界更加分裂,恐怕什么也得不到。
从另一个角度想,特朗普这么急着出招,可能也说明他需要尽快和中国谈出点成果。明年是美国中期选举,通胀、国债、就业压力一堆问题悬在头顶。光靠吓唬人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还得回到谈判桌。
那么,中国是如何应对的呢?从外交部之前的回应就能看出来:“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这句话听起来很淡定,但背后是有实打实的底气支撑的。
回想2018年贸易战时,中国多少还有点着急想和解,现在则是你打我就反制、你谈我也愿意聊。这种冷静,来自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去美国化”的推进。比如芯片自给率从2020年的15%提升到了45%,稀土出口管制让美国F-35生产线差点停摆……
同时,中国也在广交朋友、分散风险。不再只依赖美国市场,比如大豆改从巴西买,天然气从欧洲和卡塔尔进口,甚至在秘鲁、巴西投资建港修铁路。这种“开门做生意,谁来都欢迎”的态度,反而让中国在贸易战中多了不少回转空间。
再者,中国现在更懂得打组合拳。你加关税?我可以限制稀土出口、审查美国企业数据安全、放缓批准收购案。不一定每次都要硬碰硬,但一定让你感到痛。
所以特朗普如果指望靠施压G7来吓住中国,恐怕只会再次失算。中国愿意谈,但不是因为怕;愿意达成协议,但必须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
不管是美国还是其盟友,都不得不承认。今天全球的供应链、贸易网络、利益格局已经深度交织,乱挥大棒,只会砸到自己脚上。
最终,特朗普恐怕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来。不是因为中国多强硬,而是因为合作比对抗更符合实际利益。不管是俄乌问题、能源安全、还是全球经济稳定,没有中美之间的协调,根本找不到出路。
也许很快,我们就会看到特朗普派出代表团来中国聊细节,甚至他本人可能真的会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