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从山东考入江苏大学读研的学生小王在网络平台发帖吐槽,称自己开学首日便被学校的住宿条件“恶心到了”。据其描述,学校将研究生新生安排在远离教学楼的老家属区宿舍,四人挤在一间没有窗帘的房间里,夜间如厕需摸黑爬楼,洗澡则需步行二十分钟前往公共浴室。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校园内遍布陡坡,上下课如同爬山,共享单车根本无法骑行。
小王表示,自己原本以为来到江苏这样的发达地区读研,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没想到住宿环境甚至不如本科学校。他将怨气发泄到学校和城市身上,质疑“这样的条件也配称发达地区?”事实上,类似小王这样的跨省求学学生遭遇落差的情况并不罕见,许多人在入学后才发现现实与预期存在差距。
学校方面解释称,家属区宿舍仅为临时调配,老校区设施确实存在老化问题。但学生认为,既然招收外地学生,学校应提前明确告知具体情况。更关键的是,许多考生在报考时仅关注省份和学校排名,却忽视了具体校区的硬件条件。
部分老校友认为,十年前读书时条件更差,现在的年轻人过于娇气。但年轻学生反驳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更好的条件是合理的。学校后勤部门回应称,宿舍改造需要时间,明年将逐步加装照明设备,但陡坡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
近期,教育部门推动“高校住宿透明化”,要求学校在招生时必须公开宿舍照片和分布图。然而,许多学生认为,仅看照片无法全面了解情况,实地考察才能发现问题。例如,有些宿舍楼在宣传图中看似崭新,实际却距离教学楼三公里之远。
有学生提议,学校可以开通校内摆渡车或允许在特定路段骑电动车,但校方因安全问题暂未同意。一些学生则自行想办法,例如凑钱购买共享洗衣机,或错开上下课时间以避开人流高峰。
有趣的是,同一所学校的本科区条件明显优于研究生区。有老师解释称,本科新生家长更关注硬件设施,而研究生可能更看重专业资源。但学生认为,读研并不意味着必须接受更差的待遇。
网络上有人建议,跨省考研的考生最好提前联系在校生,不要仅依赖招生简章。还有人推荐查阅学校的“知乎评价”和“贴吧吐槽”,认为这些内容比官方宣传更真实。
事实上,许多学校都面临老校区改造的难题,资金有限导致无法迅速改善。但学生希望学校能提前预警,避免新生入学首日便感到失望。
教育专家表示,学生吐槽并非坏事,反而能促使学校改进。但学生也需要调整心态,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场所。
近期,有学生自发建立群组,整理各校区的住宿攻略,例如哪栋楼离食堂近、哪片区域信号好。这种方式可能比学校通知更有效。
部分家长开始反思,以往总说“到大城市镀金”,但实际上需要先了解“镀金”的成本。如今,有考生在报考时会优先查看宿舍水电费标准和食堂价格。
教育论坛上,关于“跨省考研是否值得”的讨论再次升温。有人认为值得,有人则觉得不如选择条件更好但名气较小的学校。但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类似小王的情况。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跨省考研人数比去年增加15%,但投诉学校住宿条件的帖子也多了20%。这说明问题越来越普遍,但解决起来仍需时间。
小王表示,现在每天爬坡爬得腿酸,但已经慢慢习惯了。他说不清是该坚持还是后悔,只能先扛过眼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