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中国政府悄然修订海运政策,新规当日生效且无缓冲期。此举背景是,美国此前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每吨来自中国的货船征收50美元港口服务费,三年后将涨至180美元/吨。尽管名义上非关税,但实质大幅推高了中国船运成本。
面对美国施压,中国未采取直接对抗,而是通过法律手段实施精准反制:将配合美国制裁中国船运的国家及公司列入反制清单,无论是否签署海运协议,只要参与对华额外收费,其船只均将被征收对等费用。同时,中国政府承诺为受影响的本国船东提供补贴,确保其运营不受损失。
美国此举背后,是其造船业的严重衰落——全球九成商船由中国制造,而美国本土造船厂产能占比不足3%。为遏制中国海运优势,美国试图通过收费迫使中国船退出市场,此策略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成本转嫁”逻辑,并企图拉拢欧盟、日本、墨西哥组建“西方船队联盟”。
中国反制的核心在于港口控制权。全球四十余个关键港口中,中国通过投资或管理深度参与,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秘鲁钱凯港等。这些节点成为遏制美国船公司的战略支点,直接触动了马士基、赫伯罗特等背后华尔街资本的利益。
为巩固优势,中国还采取了两项关键措施:一是阻止李嘉诚出售旗下港口资产,避免美国资本介入后成为控制航线的支点;二是开辟北极航线并在东南亚增设中转站,降低对太平洋航线的依赖,确保欧洲货运通道的多元化。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反制手段成效显著。此前欧盟封锁中俄能源船后迅速服软,墨西哥对中国水果加税后立即遭遇柑橘进口禁令,均验证了“以牙还牙”策略的有效性。
尽管美国大概率不会在10月14日真正实施收费,但已备好工具随时启动。中国能否胜出,取决于港口控制力、补贴政策及航线布局的持续性,更关键的是欧洲与东南亚港口是否保持中立。若全球主要港口拒绝站队,美国策略将彻底失效。
这场无硝烟的博弈,正在重塑全球海运规则。货轮依旧航行,港口照常运转,但定价权与关键节点的定义已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