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美媒曝西方不愿见中国掌握喷气发动机核心技术

时间:2025-10-03 07:59:01 来源:Ck的蜜糖 作者:Ck的蜜糖

"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这个刺眼的标题出自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23年7月的报道。文中引用一名退休北约情报官员的话称,在美国看来,中国突破航空发动机技术将直接动摇其在亚太的军事优势。这一言论的背景,正是中国歼-20战机开始搭载国产WS-15发动机进行测试的关键节点。



从仿制到自主:中国航空动力的70年跨越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点充满艰辛。1950年代,中国通过引进苏联米格-15/17战机及RD-45/VK-1发动机开启技术积累。1954年,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成功试制WP-5发动机,尽管推力仅2.7吨且寿命短暂,但标志着中国首次掌握喷气发动机制造能力。1956年WP-5正式投产,成为歼-5战机的"中国心"。

奠基人徐舜寿的贡献尤为关键。这位1937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的航空专家,1956年主持设计中国首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他力推"自主设计"理念,反对单纯模仿苏联路线,并引入数字化设计方法。尽管1968年因病早逝,但其团队培养的技术骨干成为后续WS-10等项目的核心力量。



技术封锁与反制:中美航空博弈的三十年

美国对华航空技术封锁始于1950年代。从最初的零部件出口管制,到1989年后全面武器禁运,再到2018年将中国航天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其手段不断升级。2024年5月,美国政府甚至暂停对商飞C919大飞机的jet引擎部件销售,试图卡住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的脖子。

这种封锁反而成为催化剂。中国通过反向工程突破单晶叶片、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WS-15发动机推力达18.5吨,超越美国F-22的F119发动机。更令西方震惊的是,中国在2024年9月对美国实施航空零件出口管制,直接导致F-35生产线因稀土供应中断而停滞。



军用民用双突破:中国航空的全面崛起

军用领域,歼-20战机的发展轨迹堪称励志。从2011年首飞时使用俄罗斯AL-31F发动机,到2019年换装国产WS-10C,再到2024年测试WS-15双发配置,其超音速巡航能力不断提升。预计2025-2027年,首批装备WS-15的歼-20部队将形成战斗力,最高速度突破2马赫。

民用领域同样进展迅速。CJ-1000发动机2023年完成地面测试,推力达30吨级,油耗和噪音指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AES-100涡轴发动机的研发成功,更标志着中国在直升机动力领域的突破。这些成就背后,是1986年启动的WS-10"太行"发动机项目,通过解决高温合金和精密制造难题,为中国航空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六代战机竞赛:中国领跑全球

2024年12月26日,中国同时亮相歼-36和歼-50原型机,无尾布局搭配变循环发动机的设计引发全球关注。相比美国NGAD项目因经费和技术问题延迟,中国第六代战机研发进度明显领先。其采用的AI融合隐身技术,可能重新定义未来空战规则。

美国媒体对此反应强烈,《国家利益》等媒体头条充斥着"中国空军实力逼近美国"的评论。这种焦虑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到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全面蜕变。正如北约官员的言论所暴露的,西方垄断集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格局重构:竞争还是合作?

面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美国继续封锁政策只会适得其反。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稀土提炼到单晶叶片制造形成闭环,而美国过度依赖全球分工的模式已显露脆弱性。2025年美国暂停技术销售后,中国加速CJ-1000发动机国产化,预计两年内即可完成C919的全面换装。

历史证明,技术垄断无法阻挡创新步伐。从徐舜寿时代的歼教-1到如今的WS-15,中国航空人用7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发展道路。当第六代战机服役、C919打开国际市场时,全球航空格局必将迎来新一轮洗牌。美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空间,而非固守垄断思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