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洲的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遭遇了不小的麻烦。不是因为矿场事故,也不是天气原因导致的出货延误,而是来自中国买家的“冷处理”——中国的买家们,开始不买它的账了。
据澳洲九号台10月1日报道,中国方面已悄然叫停进口BHP的铁矿石,导致其货运陷入停滞状态。彭博社更是直接指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已通知国内钢厂,暂时停止购买BHP的铁矿石。
这一消息,瞬间在全球铁矿石市场掀起了波澜。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七成以上。得罪谁不好,偏偏得罪了“全球最大采购部”,这岂不是自断财路?
那么,问题来了——BHP真的得罪人了吗?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定价争端”;但深入分析,这其实是一场酝酿已久的“话语权大战”。
过去几十年里,铁矿石的定价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澳洲和巴西的几大矿业巨头手中。四大矿山——BHP、力拓、淡水河谷、FMG——轮流坐庄,中国钢厂则年年“被通知”价格,年年抱怨“太贵”,但最终还是不得不乖乖掏钱。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摊主说“今天青菜30块一斤”,你不买?隔壁摊位也没货。没办法,垄断就是这么任性。
然而,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愿意继续这种被动的局面。2023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正式成立,这看似是一个“国企开会专用”的名称,实则是中国版的“全球采购联盟”。它的使命只有一个:打破铁矿石定价的霸权,让中国钢厂不再当“冤大头”。
这次对BHP“亮红牌”,就是CMRG的第一次实战演练。暂停采购?这并不是禁运,也不是制裁,而是向对方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别以为我们非你不可。”
你BHP想涨价格?没问题,那我们先“冷静期”一下。你爱卖不卖,反正我们有西芒杜铁矿(几内亚)、非洲新项目、国产矿、废钢回收等“备胎”清单。
过去,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中,BHP的占比约为18%。听起来不多?但这18%就是两亿多吨,牵动着整个钢铁产业链。然而,CMRG成立后,通过多元化布局,进口来源的分散化比例已经超过了65%。换句话说——“你不降价,有的是人愿意卖。”
这一招,显然让BHP措手不及。上个月,它刚公布的年度利润直接跌到了五年来的最低点。财报里明确写着:“中国需求放缓,影响了铁矿石价格。”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市场不配合,我们赚少了。
但“需求放缓”真的是主因吗?恐怕“议价权转移”才是更准确的原因。以前,中国钢厂各自为战,被矿山“分而治之”;现在,CMRG统一采购,集中谈判,一句话顶过去十句话,自然敢对BHP说:“这价格,我们不认。”
更有意思的是,网友们还调侃说:“杨兰兰的事情没处理好,后果很严重。”虽然是玩笑话,但却道出了一种情绪——过去,澳洲一边靠着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在政治上跟着美国起舞,今天制裁这个,明天调查那个。结果经济上一出问题,又指望中国来“救市”。这种“两头占便宜”的日子,该到头了。
铁矿石虽然不是白菜,但道理是一样的:谁掌握供应链,谁说了算。中国是需求方,澳洲是供给方。但过去几十年里,供给方却当了“大爷”。现在,轮到需求方“站起来说话”了。
这一招“暂停采购”,看似温和,实则狠辣。它没有撕破脸,但却让对方感到了疼痛。BHP的股价、澳洲的出口收入、全球铁矿石价格曲线,全都得跟着中国的节奏走一走。
未来会怎样呢?可能BHP会低头,价格重回合理区间;也可能双方会僵持一阵,然后各退一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不再被动接受“天价账单”了。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采购商”,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话语权也在一点点地拿回来。BHP这次踢到的,不是情绪,而是中国产业链升级的“铁板”。
所以,别再问“谈崩了?”该问的是:“下次谈判,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