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据路透社援引多个消息来源报道,由于中国银行和投资者对西方制裁风险的担忧,俄罗斯企业在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的计划遭遇重大阻碍。
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多,俄罗斯在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孤立,融资渠道几乎被切断。近期俄军战场表现不佳,叠加国内经济压力,依赖能源出口的大型企业如石油、天然气及铝业巨头纷纷寻求新融资途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自然成为俄罗斯企业的首选目标。普京此前访华期间也亲自推动相关合作,显示出俄罗斯对熊猫债发行的迫切需求。
然而,俄罗斯的迫切需求并未得到中国市场的积极响应。路透社10月1日报道指出,中国银行和投资者对参与俄罗斯企业熊猫债发行持谨慎态度,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尽管多家俄罗斯企业已为发行熊猫债筹备近一年,但受制于多重风险,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中国央行和外管局2023年底出台的新规曾简化境外机构融资流程,为熊猫债市场注入活力,但俄罗斯企业的加入却遭遇‘冷场’。
中国投资者对俄罗斯熊猫债的犹豫,核心源于对西方制裁的担忧。近年来,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超1.2万项制裁,并频繁将第三方企业纳入制裁范围。例如,2023年12月欧盟以‘援俄’为由制裁7家中国企业,冻结资产并限制融资;今年8月日本也跟进类似措施。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额分别达近5万亿美元和6000多亿美元,远超中俄贸易规模。为规避制裁风险,中国投资者对俄罗斯债券保持高度警惕。
除制裁风险外,俄罗斯企业的信用问题也是中国投资者的重要考量。债券投资的核心是兑付能力,而俄罗斯经济现状令人担忧。作为经济支柱的能源出口今年大幅下滑,俄罗斯经济部4月将2025年油气出口收入预测下调15%,至2000.3亿美元;8月石油及制品出口收入环比再降6%,同比减少13亿美元。对华出口数据更显疲软,前两个月石油和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分别下降12.6%和22.4%,收入跌幅更大。发债主体多为能源企业,其收入缩水直接加剧了投资者对偿债能力的质疑。
尽管中俄高层互动频繁,如今年9月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落地、俄气获中国机构AAA评级,但市场反应仍显谨慎。此前俄罗斯铝业曾在中国发行15亿熊猫债,但后续发行计划搁置,反映出投资者对风险的持续评估。中国投资者并非否定中俄合作前景,而是更注重地缘政治和商业信用的双重风险。
中国投资者的谨慎态度,本质是对自身利益的理性保护。既不愿因参与俄罗斯融资影响与西方的正常贸易,也不愿承担商业信用违约的高风险。俄罗斯的尴尬在于,其最需要资金时,唯一可依赖的大市场却因现实顾虑而持观望态度。普京虽希望通过高层互动推动融资,但市场规律和投资者决策难以被政治因素左右。
目前,俄罗斯企业仍坚持尝试在中国市场融资,但中国投资者的态度明确:风险过高的交易难以推进。这种僵局短期内恐难打破,除非西方制裁解除或俄罗斯经济显著改善。俄罗斯想通过熊猫债缓解资金压力,仍需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否则尴尬局面将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