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黎智英特赦争议:法律面前无特权,他为何不符条件?

时间:2025-10-05 20:24:29 来源:闻识 作者:闻识

2025年3月7日,中央政府驻港国安公署副署长孙青野在两会期间就特赦黎智英一事公开回应:“为什么要特赦?有什么理由?他又不是某个总统的儿子。”这一表态直指法律平等原则,引发社会对特赦争议的深度讨论。从广州偷渡至香港的底层工人到传媒大亨,黎智英的人生轨迹与法律争议始终交织,而其案件的司法进程更成为观察香港法治的重要窗口。



从偷渡者到传媒大亨:黎智英的商业与政治双重轨迹

1948年生于广州的黎智英,12岁即独自偷渡至香港谋生。从深水埗手套厂工人起步,他逐步积累资本,于1981年创立佐丹奴品牌,将其发展为亚洲知名服装连锁企业。1990年涉足传媒领域后,他先后创办《壹周刊》与《苹果日报》,这两份媒体迅速成为香港街头常见的报刊,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等多领域话题,影响力辐射华语圈。

2000年代起,黎智英频繁参与公共活动,2019年香港大规模抗议期间,其旗下媒体大量报道相关内容,引发社会关注。2020年8月,香港警方以涉嫌违反国安法、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等罪名将其逮捕,案件自此进入司法程序。



司法长跑:156天审讯与关键证据争议

2023年12月18日,西九龙裁判法院正式开审黎智英案。控方提交的证据包括其与外国政要的会面记录、《苹果日报》相关文章等,指控其勾结外部势力危害国家安全。黎智英否认所有指控,辩方律师逐项反驳,强调媒体报道属正常新闻工作。

审讯持续至2025年3月6日,期间黎智英作证52天,控辩双方共传唤数十名证人,涉及会议细节、文章内容等关键证据。2025年8月20日至28日,双方作结案陈词,法庭宣布择期宣判,预计结果将于10月公布。目前,77岁的黎智英仍被关押于赤柱监狱,健康状况引发关注。



特赦争议:国际呼吁与法律原则的碰撞

黎智英案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24年1月,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发表声明,称其被拘押不公;无国界记者、笔会等组织多次呼吁释放;英国政要苏埃拉·布雷弗曼2025年5月会见黎智英之子塞巴斯蒂安后,在议会发声称其人权被侵犯;美国议员亦提出类似诉求。然而,香港司法系统始终强调案件依程序推进,未现特赦迹象。

孙青野的表态直指核心:特赦需合理依据,黎智英非国家领导人亲属,无豁免特权。他以美国总统拜登特赦儿子亨特·拜登为例,指出此类行为本就存在争议,而黎智英案涉及勾结外国势力、煽动对抗等国安法罪名,性质截然不同。



国安法实施五年:社会稳定与司法独立的双重验证

自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社会秩序显著改善,街头抗议减少,治安状况回升。该法针对分裂国家、颠覆政权、恐怖活动及勾结外国势力四类罪行,黎智英被控后三项罪名。数据显示,五年间已有上百人因违反国安法被捕,数十起案件完成审判,社会稳定效果得到验证。

司法层面,案件审理严格遵循程序。黎智英案审讯长达156天,远超预计的80天,期间其因心脏不适安装起搏器,审讯暂停数日,但司法进程未受实质影响。法官在陈词中强调,媒体报道需基于事实,2019年引渡法案相关报道存在误导公众的情况,但最终判决将完全依据证据。



特赦为何不可行?法律平等与司法独立的底线

特赦通常适用于政治犯或确有悔意者,但黎智英始终否认指控,缺乏特赦基础。孙青野指出,特赦需通过行政长官并获中央同意,而香港司法独立的核心在于排除外部干扰。若特赦黎智英,将形成“特殊案例”先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动摇法律平等原则。

从社会影响看,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由乱转治,特赦勾结外国势力者将传递错误信号。塞巴斯蒂安称父亲审判体现司法独立,但香港官方明确反对外部施压。孙青野的比喻一针见血:“他不是总统儿子,没法走后门。”



结语:法律面前无特权,司法公正待宣判

黎智英案的司法进程,本质是法律平等与司法独立的实践检验。国际社会的呼吁与香港官方的坚定回应,凸显了法治社会对程序正义的坚守。无论最终判决如何,此案都将成为香港国安法实施的重要案例,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或将持续影响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理方向。

参考资料:

1、耗时156天,黎智英勾结外国势力案审讯完结 观察者网 2025-08-29
2、粤语报道|记者观察:香港法庭确认黎智英身心状况适合上庭聆讯 凤凰卫视大中华 2025-08-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