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奕丹
近日,广东惠州一家海鲜餐厅因两道菜收费661元引发网友关注。据网友爆料,其在惠州市大亚湾区某餐厅用餐时,点了炒蛏子和螃蟹两道菜,结账时被收取661元,认为价格过高。
当事人点菜单(图源 网络)
据当事人此前发文称,其在惠州市大亚湾区一家餐厅用餐时,点菜单显示,所点菜品为蟹和“圣(蛏)子”,分别被收取451元和204元,共计661元。当事人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原本想着团购,到店里说团购时间过了。问他价格是不是和团购一样便宜,他说你先点,(我问)多少钱我先结账,他说你先吃吧,吃完再结账。”
涉事店家在接受向阳视频采访时回应称,顾客点菜时已告知价格和斤数,膏蟹实际售价为188元/斤,蛏子为68元/斤,所有菜品明码标价,并将公开监控视频。
记者注意到,涉事店铺在大众点评的信息显示,此前也有部分用户留差评,称该餐厅存在海鲜价格昂贵、到店被告知团购券无法使用等情况,人均用餐价格从300元到500元不等。店家则留言回复称价格是明码标价,海鲜因节日和季节不同,价格会有所不同,价格不会高于市场均值。
10月7日上午,记者联系该网友和店家,均未获回复。
当事人发布的群聊截图(图源 当事人社交账号)
10月7日,记者注意到,当事人在自己的抖音账号发布了此事后续处置进展。其发布的群聊截图显示,在一个三人群内,有人员发布消息称:“基于双方自愿调解,商家表示愿意退费市民400元,市民同意停止对商家的不良影响,商家可在此群将退款直接转给市民。”当事人接受了400元转账,并表示:“我会终止一切影响商家做生意的行为,删除我的视频。”
10月7日上午,涉事餐厅所在地霞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配合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参与处理了此事,但具体情况需咨询市监局。记者致电其提供的市监局值班电话,但未能接通。
记者注意到,10月6日,大亚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发布情况通报称:10月5日,大亚湾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某消费者投诉,反映其在大亚湾某餐厅用餐时,菜单上没有标注价格、缺斤少两等问题。该局高度重视,立即开展核查工作。
7日上午,当事人再次就此事在其抖音账号发布视频,视频内容显示,经调解,他已收到商家400元退费。
记者也致电惠州大亚湾区多家海鲜餐厅询问用餐价格,各商家对膏蟹的报价在每斤100多元至200多元不等,其中报价最高的为每斤205元。一名商家表示,节假日价格会比平时贵一点,当天该店膏蟹价格为148元一斤,他们会使用准秤。他也表示,顾客可以先问好价格再用餐。
另一名商家则表示,该店今日膏蟹价格为每斤188元,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海鲜价格会有所波动,不是固定的。也有商家称,他们店内膏蟹的价格根据品质分为数档,最便宜的为138元一斤。
海鲜排档一袋皮皮虾116元塑料袋花20元 被打多个差评
很多人喜欢到海鲜排档吃夜宵,各种生猛海鲜现买现捞,立刻代加工,转眼就成为桌上的美味,吃的就是这一口鲜活。但是,记者最近接到读者报料,在杭州农发·城市厨房B1层的海鲜排档吃海鲜“很不划算”。
海鲜排档所在商场
记者体验花20元买了包装袋
9月2日晚7点30分左右,记者来到杭州农发·城市厨房地下一层海鲜大排档。这里的海鲜档口很多,海鲜的品种相当丰富。记者到现场时,整个海鲜大排档吃饭的客人并不是很多,海鲜档口和排档的伙计们都非常热情地吆喝、揽客。
地下一层的海鲜大排挡
记者在一位伙计的热情邀请下,在一家档口购买了四样海鲜,分别是香螺、蛏子、梭子蟹和皮皮虾,总共花了290元。记者注意到,称重时,排档的伙计用网兜捞取海鲜,然后装进塑料袋,直接称重。
称重后,记者准备将海鲜带走。海鲜档口的伙计提出将海鲜处理好,再往包装袋里加一些冰。但是为了不影响复秤时的重量,记者婉拒了伙计的服务。
记者的复秤在报社食堂进行,用的是可以精确到0.1克的电子秤。记者先取出海鲜,称了带水的塑料袋,然后将水倒出,称空袋子(单位:克)。
记者进行复秤
从称重情况看,每样海鲜的打包袋重量基本在50克左右,根据不同海鲜的价格,如售价200元/斤的皮皮虾,一袋292.3克116元,其中20元买了塑料袋。
售价200元/斤的皮皮虾,一袋292.3克116元,其中20元买了塑料袋
随后记者以“水产袋”作为关键词在购物平台搜索,发现36厘米乘以62厘米的塑料袋,个重为50克,每斤10个;宽36厘米,长64厘米的塑料袋,一斤约8个,单个约60克。最重的单个塑料袋居然可以达到150克。在市场里,如果购买一只四五斤重的帝王蟹,装进一个100克的塑料袋里,以目前220元一斤的价格计算,塑料袋可能就要40多元。
购物平台的“水产袋”价格分享
不少顾客购买海鲜以后,会拿到周围的海鲜排档进行加工,加工费取决于海鲜的重量和加工方式,比如白灼是12元/斤,清蒸是18元/斤,蒜蓉焗是28元/斤。
海鲜排档进行加工的价目表
9月10日晚上10点半左右,记者第二次来到农发·城市厨房B1层的海鲜排档,做了一次全流程体验。这次记者买了3种海鲜,在购买称重时,还是没有“去皮”的操作。
之后记者拿去边上大排档代加工,代加工前的称重是用一个大塑料盒子在电子秤上进行,虽然称重时会减去塑料盒子的重量,但是大排档的伙计并不会把海鲜从塑料袋里拿出来称,而是直接按海鲜档口带过来的包装称,相当于装海鲜的塑料袋以加工费的价格再次被计费了。
大排档使用的电子秤
一个塑料袋被卖了两次,难怪消费者认为“不划算”。记者在B1层的水产档口看了一圈,发现大多数摊位使用的塑料袋都是同款。
用来装海鲜的塑料袋
家住白荡海小区的傅大姐告诉记者,她看到海鲜排档几乎每家都挂着厚塑料袋,就不想买了。记者在点评平台上也发现,关于农发·城市厨房的海鲜排档的差评,很多矛头直指海鲜排档的厚塑料袋。
早在1995年,农贸市场摊主用厚塑料袋给海鲜“增重”就被媒体反复曝光,市场监管部门也进行整治,但这一“顽疾”却时有反复。为了规范市场,多年来,不少菜市场做了明确的规范管理。
杭州古荡农贸市场作为业内的“初代网红”,被称作菜场中的“模范生”。记者采访了前任负责人金长,他有20多年的农贸市场管理经验。他告诉记者,从2003年起,古荡农贸市场就规定必须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这种塑料袋虽然略重一些,但我们要求去皮称重。为避免纠纷,摊主们必须做到唱收唱付。”金长说,“称重去皮是个诚信经营问题,关系到消费者的信任度。”
杭州文二菜市负责人告诉记者,商户们用的塑料袋,基本都是由菜市统一采购,然后原价出售给商户,在经营时也必须做到去皮称重。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了文晖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明确规定,摊主如果不去皮称重属于违规行为。针对记者提到农发·城市厨房的厚塑料袋问题,文晖市场监督所表示,要经过调查核实,比如调看摊位周围的监控视频,核实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据《浙江日报》2019年06月05日第3版报道:“2019年3月起,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就启动了规范农贸市场销售商品称重行为专项行动,由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指导农贸市场举办方签订服务公约,市场方与经营户签订《农贸市场经营户自律承诺书》。”其中不仅有青蟹捆扎物重量不得超过总重量5%的标准,还要求鲜活水产销售时,不得连带塑料袋占重称重,须称重后装袋,这些实实在在的“菜篮子保障政策”都被具体地装进我省称重规范公约“范本”,而且被要求普及到全省各农贸市场。
记者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可主动要求商家去皮称重,并保留购物凭证,如遭拒绝,可及时通过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市场主办方也应承担起管理责任,推行“去皮称重”“唱收唱付”制度,使用标准化的轻量化塑料袋和秤具,方便消费者复核。
这次关于塑料袋的采访,记者一共体验了两家水产档口,一家大排档。貌似普通的塑料袋,却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损失。作为杭州颇具人气的海鲜消费场所,理应珍惜消费者的信任,用透明、公道的消费体验赢得口碑。记者会持续关注“去皮称重”规章制度的落实,塑料袋虽小,却承载着商家诚信经营的大义,别让一个塑料袋,伤了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