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豪华车的赚钱能力,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宾利的奢华或兰博基尼的张扬,但真正的盈利王者其实是保时捷。数据显示,保时捷去年单品牌营业利润高达56.37亿欧元,远超兰博基尼与宾利利润总和的20%,相当于一家保时捷的盈利能力顶得上五家同类豪华品牌。然而,这台曾经的豪华车“印钞机”却在2025年上半年突然哑火。
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营业利润骤降至7亿欧元,同比暴跌67.1%。这一跌幅远超市场波动范围,显示出结构性危机的特征。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保时捷全球核心市场的中国,上半年销量从2024年的29600多辆跌至21000多辆,跌幅近30%,主力车型全线下滑。
销量暴跌背后,究竟是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打破了豪华车壁垒,还是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缩水导致消费能力下降?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理解保时捷的传统优势。以大众途锐、保时捷卡宴和奥迪Q7为例,这三款车出自同一生产平台,采用相似的发动机布局和车身部件,甚至在斯洛伐克工厂共线生产。但保时捷卡宴的售价却比另外两款高出30万至40万元,且在销售旺季需要加价数万元并等待数月才能提车。
保时捷的核心竞争力源于70多年的赛道经验积累。即使使用同型号发动机,保时捷工程师也能通过精密的机械调校,使卡宴的最大马力、峰值扭矩和百公里加速性能显著优于途锐和Q7。这种对动力输出的精准把控和变速箱换挡逻辑的优化,构成了保时捷在燃油车时代的护城河。然而,当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时代,这套机械调校的“真功夫”突然失去了用武之地。
燃油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机械结构,拼的是发动机燃烧效率和变速箱匹配精度;而电动车的核心则转向软件算法,依赖电机控制精度和电驱系统协同能力。这种技术代际的差异,直接导致传统豪华车在电动化浪潮中失去优势。不仅是保时捷,50万至100万价格段的宝马7系、奔驰E级,以及100万以上的奔驰S级、GLS和路虎揽胜,均面临销量下滑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化冲击并非唯一原因。法拉利作为超豪华品牌代表,主力车型售价在300万至400万之间,本应不受国产新能源车影响,但其2024年中国大陆销量仅814辆,同比下跌33.33%;2025年上半年销量进一步下滑至356辆,同比再跌近20%。这表明,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变化也是影响豪华车市场的重要因素。
胡润中国财富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较2023年有所减少,且资产规模越大的家庭数量下降越明显。瑞银财富报告也指出,中国内地百万美金富翁数量在2023年减少后,2024年虽略有回升,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购买力仍在下降。这意味着,部分原本的千万富翁资产缩水后,消费能力降至百万级别,对豪车的购买意愿自然降低。
回顾保时捷的历史,其曾在上世纪90年代濒临破产,后凭借Boxster车型扭亏为盈。这款相对低廉的双座跑车不仅打开了市场,还为后续发展积累了资本。然而,当前保时捷面临的挑战与以往不同。过去,保时捷应对的是市场周期波动,经济回暖后销量自然回升;如今,它面对的是技术代际革命,类似IBM被个人电脑取代、诺基亚被智能手机冲击的历史正在重演。
德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18%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8%,奥迪、奔驰、宝马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分别达到17%、20%和26%。这些数据表明,电动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豪华车企若继续拖延电动化进程,或将被市场淘汰。
对保时捷而言,未来能否翻盘的关键不在于等待新的高净值人群出现,而在于能否在电动车领域重建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曾通过机械调校定义燃油豪华车标准,如今需在软件算法、电机控制和智能体验等电动化核心领域寻找突破口。若继续固守燃油车时代的经验,即使品牌影响力再强,也可能被时代抛弃;若能抓住电动化机遇,将赛道经验转化为新的技术壁垒,或能开启下一个黄金时代。
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纯比拼品牌,而是看谁能定义时代。保时捷过去做到了,未来能否继续引领潮流,取决于其能否放下过往优势,拥抱电动化变革。这不仅是保时捷的挑战,也是所有传统豪华车品牌必须面对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