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柬埔寨的劳工纠纷事件引发国际关注。在实居省贡比西县,TARAL制衣厂的7000名工人集体拒绝进入厂区,手持标语在工厂门口抗议。这场大规模罢工的直接导火索,是工厂中方管理层新推出的“迟到1分钟罚款10美元”规定。
海外管理冲突频发,中资企业屡陷争议
无独有偶,巴西近期也曝出中资企业劳工丑闻:一家中国电动车企业因“奴役劳工”被求偿2.57亿巴西雷亚尔,220名中国工人被指在“形同奴役”的环境中工作,工资遭扣留、护照被没收,离职还需支付高额解约费。而在意大利,另一家中资企业因违反工时规定被罚28万欧元,其“996式”加班文化与当地法律严重冲突。
柬埔寨工人提出五项核心诉求
根据工人代表整理的诉求清单,此次罢工的核心争议包括:恢复每人每月30美元的午餐补贴;取消“迟到1分钟罚10美元”的极端规定,改为仅对迟到30分钟以上扣款;停止强制提高产量指标和随意削减奖励金;允许工人携带药品和饮用水进入生产区。实居省劳工局局长曾布林已派工作组介入协调,但截至目前双方仍未达成共识。
严苛罚款与当地薪资体系的矛盾
柬埔寨制衣业工人平均月薪约300美元,“迟到1分钟罚10美元”意味着单次迟到就可能损失当日三分之一收入。有工人透露,自新管理团队上任后,工厂检查频率从每周一次增至每日三次,连工位杂物摆放都会被罚款,整体工作氛围愈发压抑。“这和国内某些工厂的‘罚款文化’简直一模一样。”一位参与罢工的工人表示。
国内“加班文化”海外遇冷
就在柬埔寨工人争取权益的同时,国内某电商企业因发布“加班红榜”登上热搜。榜单显示,榜首员工月加班达159.96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每月不超过36小时”上限,更讽刺的是,公司宣称“自愿加班无加班费”,直接违反《劳动法》关于加班费支付的强制性规定。这种“内卷式管理”在国内尚存争议,移至海外则引发更强烈反弹。
多国加强劳工监管,中资企业面临合规挑战
在巴西,检方已于2025年5月27日对涉事中资企业及其两家合作建筑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违反《反奴隶制法》。意大利劳动部发布的《意大利劳动法典》则明确规定:每周标准工时不超过40小时,加班前两小时按基本工资50%支付加班费,超过两小时部分按100%支付。这些严格的法律环境,让习惯“996文化”的中企HR陷入适应困境。
劳资矛盾背后:文化冲突还是管理滞后?
2025年5月,柴桢省一家运动器材厂也曾发生950人集体罢工,当地劳动局同样迅速介入。从柬埔寨到巴西、意大利,中资企业海外管理频繁“踩雷”,暴露出部分企业将国内管理模式简单复制到海外的策略性失误。“反内卷不是反对奋斗,而是反对以健康为代价的‘伪奋斗’。”劳工权益专家指出,当7000名工人站在工厂门口时,他们抗议的不仅是苛刻罚款,更是对“把人当机器”的管理逻辑的彻底拒绝。
网友热议:内卷时代何时终结?
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不少网友指出:“国内随便罚款、强制加班、老板画大饼那一套,到了国外根本行不通。”更有评论直言:“现在工资好像又回到了3000元时代,内卷全是大企业带坏的。”这种集体情绪的爆发,折射出劳动者对权益保障的迫切需求,也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