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电池新规引爆行业震荡:手机厂商的“计划报废”策略遭遇强监管!
近日,欧盟正式通过《新电池法规》,明确要求自2027年起,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必须配备用户可自行更换的电池。这一政策被消费者视为“便利回归”,但随即引发行业激烈讨论:当前主流玻璃后盖设计如何兼容可拆卸电池?厂商是否会通过限制硬件性能、软件更新等手段变相抵消政策效果?
政策直指“计划报废”乱象
欧盟此举被解读为对科技巨头“计划报废”策略的精准打击。过去十年间,手机厂商通过一体化设计(如胶水固定电池、取消可拆卸后盖)人为缩短产品寿命,迫使消费者每2-3年更换设备。新规要求电池更换必须“无需专业工具、3分钟内完成”,直接撕下“轻薄”“防水”等营销话术的遮羞布。
玻璃后盖成最大设计挑战
网友集中质疑:当前旗舰机普遍采用玻璃/陶瓷后盖,连贴膜都需谨慎操作,如何实现频繁拆卸?更有人担忧厂商会以“防水性能下降”“结构强度不足”为由,将设计缺陷转嫁给政策。部分声音指出,若厂商在可换电池机型上限制处理器性能、减少系统更新支持,消费者将陷入“换电池但体验变差”的困境。
全球监管浪潮或至
业内分析认为,欧盟新规具有标杆意义,中国、美国等市场跟进可能性极高。中国消费者长期饱受“电池衰减快”“维修成本高”困扰,政策落地将直接推动行业变革。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华强北等电子市场或凭借模块化设计能力快速响应需求,倒逼主流厂商调整策略。
消费者拒绝为“伪创新”买单
社交媒体上,#可换电池手机#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网友犀利指出:“所谓创新不过是把电池焊死,再编个‘防水’理由”。也有乐观看法认为,政策将催生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如磁吸式电池模块、标准化接口等解决方案。这场博弈的核心,是消费者对“不被计划报废”的基本权利主张。
结语:技术革新应服务于人
欧盟新规暴露出行业深层矛盾:当“易维修”与“高利润”冲突时,企业选择牺牲用户体验。但监管利剑已出鞘,中国消费者对长寿命设备的需求,终将推动市场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毕竟,没有人应该为厂商的“伪创新”持续支付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