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儿童伤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名8岁女童在校园活动期间,被同班同学意外踢伤,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应激障碍反应,家长在后续维权与转学过程中遭遇多重困难。
据家长描述,事发当天,女童在课间活动时被同学踢中腹部,当场出现剧烈疼痛并伴随呕吐症状。经医院诊断,除身体损伤外,女童还出现了明显的应激障碍表现,包括夜间惊醒、拒绝上学、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医生指出,此类心理创伤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对儿童长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事件发生后,家长第一时间与校方及涉事学生家长沟通,要求承担医疗费用及心理治疗费用,并希望为女童办理转学以避免二次伤害。然而,索赔过程遭遇推诿,校方表示需通过保险程序处理,而涉事家长则对责任认定存在异议。转学申请也因学籍政策限制陷入僵局,家长多次奔波仍未能解决。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园内受到人身损害的,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同时,心理专家建议,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机制,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及时对受创儿童进行心理干预。
此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讨论。有教育工作者表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发生摩擦,但学校与家长需共同构建预防机制,既要保护受害者权益,也要引导涉事学生认识错误,避免简单化处理导致矛盾升级。
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介入调查,承诺将协调医疗赔偿与转学事宜。家长则表示,希望事件能推动校园安全制度的完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