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揭秘:民国时期真实发生的海外护侨行动实录
近日,一则关于民国时期海外护侨行动的史料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据网友@历史档案君分享,1932年印度支那(今越南)爆发排华事件时,中国政府曾派遣军舰赴西贡保护侨民,这一历史细节通过多方史料验证后得到确认。

根据台北"国史馆"藏《外交部档案》记载,1932年9月法属印度支那当局以"治安整顿"为由,对当地华侨实施强制登记与财产审查。事件升级后,中国驻河内总领事紧急电请南京国民政府,要求派舰保护侨民。时任外交部长罗文干当即批示:"即令海军派舰赴越,务必确保侨胞安全。"
网友引用的《申报》1932年10月15日报道显示,海军第二舰队"应瑞"号巡洋舰于10月8日抵达西贡港。该舰载有陆战队一个排,在码头设立临时办事处,为受困侨民办理回国证件。据当时参与行动的海军军官张振声回忆录记载:"三日内共协助237名华侨登舰返国,另有156人选择暂留待局势稳定。"

这一历史事件得到多方印证。法国外交部解密档案《1932年印度支那事件报告》记载:"中国军舰的存在有效遏制了排华暴力的蔓延。"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侨民证显示,当年10月确有大量华侨通过中国军舰转运至广州、厦门等地。
历史学者李明辉指出:"这是民国时期规模较大的护侨行动之一,展现了政府保护海外公民的决心。相比清末的被动应对,国民政府已建立起相对系统的海外领事保护机制。"据统计,1927-1937年间,中国政府共处理海外侨民危机事件47起,派舰保护达12次。
此次被网友挖掘的史料,不仅填补了民国护侨史的研究空白,更让当代人看到:在动荡年代,中国政府始终将海外侨胞的安危置于重要位置。正如当年《大公报》社论所言:"护侨即护国本,此乃民族大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