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特别教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教授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马尔·M·亚基(Omar M. Yaghi)教授,以表彰三人在“金属有机构造体”(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这一消息使京都大学再次成为全球学术界焦点——仅在两天前的10月6日,该校校友坂口志文教授刚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地时间10月8日晚8时(北京时间晚7时),北川进教授在京都大学召开记者会。他首先感谢瑞典科学院评审及全球学界的祝贺,并特别向合作团队、学生及家人致谢:“科研道路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支持让我坚持至今。”回忆1997年首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MOF研究成果时遭遇的质疑,他坦言当时住在简陋旅馆中仍坚信研究价值,“无论结果如何都要走到底”的决心最终成就了材料化学史上的里程碑。
谈及科研初心,北川进透露自己自幼痴迷自然科学,尤其享受在原子与分子层面探索物质结构的乐趣。当被问及如何保持数十年研究热情时,他笑称“从未觉得是挫折”:“只要问题足够有趣,就能支撑我不断前行。”即便早期面临经费与仪器匮乏的困境,他仍坚持“创意比设备更重要”的理念,最终通过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的配位键构筑出具有纳米级规则孔道的新型多孔材料——多孔性配位高分子(PCP),即MOF。
记者会现场,北川进接连收到日本内阁科学技术担当大臣城内实与文部科学大臣阿部俊子的祝贺电话。他借此机会提出两项建议:一是缩小日本科研人员与海外同行的薪酬差距,建立合理回报机制;二是保障年轻学者科研时间,强化研究支援体系与科研助理培训。对于未来方向,他以储气钢瓶为例幽默表示“对气体寄予厚望”,指出MOF材料可制造更轻便、安全的储气装置,在能源储运与灾害应急领域潜力巨大。
据北川进透露,10月8日下午5点半左右,他在研究室接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电话时一度误以为是推销,确认身份后“非常吃惊,甚至不敢相信”。这位1951年出生于京都市的科学家,1974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博士毕业后,先后任教于近畿大学、东京都立大学,现任京都大学理事、副校长兼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其研究成果不仅开创了气体储存与分离的新路径,更使MOF材料成为催化、传感等领域的核心材料。
京都大学的学术荣耀在此次诺奖季达到新高峰。10月6日,该校医学博士、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教授坂口志文因发现调节性T细胞及其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京都大学相关人士已产生21位诺贝尔奖得主(含校友与教职员13位),远超日本其他高校。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於奈特别指出,北川进是首位曾获其设立的“江崎玲於奈奖”后又摘得诺奖的科学家,认为MOF材料“将持续影响未来科学与产业发展”。
作为日本顶尖学府,京都大学(简称京大)前身是1897年成立的京都帝国大学,2017年入选首批“指定国立大学法人”。该校被誉为日本“科学家的摇篮”与京都学派发源地,全球学术排名稳居前30强,除诺贝尔奖得主外,还涌现出2位菲尔兹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及5位日本首相。此次双诺奖的取得,进一步巩固了其亚洲乃至全球科研重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