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今日凌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归属。令人意外的是,今年的获奖者并非来自顶尖学府的资深教授,而是一位曾因'偷溜进图书馆'而闻名的'科学少年'。
1995年,年仅12岁的李明(化名)因对化学实验的痴迷,常常在放学后翻墙进入市立图书馆查阅外文期刊。当时,他甚至因'破坏公共秩序'被保安记录在案。但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在三十年后站在了世界科学之巅。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在《自然》期刊上看到纳米催化反应原理时的震撼。'李明在获奖后的采访中说道,'那时的图书馆管理员后来成了我的引路人,她允许我在闭馆后继续阅读,甚至帮我联系了大学实验室。'
李明团队的研究颠覆了传统催化理论,其开发的'动态表面重构催化模型'将工业催化效率提升了300%,并成功应用于清洁能源领域。这项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为'21世纪最重要的化学突破之一'。
'这不是某个人的胜利,而是三代科学家接力研究的结果。'李明特别提到,'我的导师王教授在二十年前就预言过这种机制的可能性,而年轻的研究生们用计算机模拟验证了所有假设。'
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在颁奖词中强调:'李明的故事证明,科学突破不取决于实验室的规模,而取决于思维的自由度。那些在图书馆角落里默默求索的身影,同样可能改变世界。'
据悉,李明已决定将部分奖金用于建立'青少年科学探索基金',专门资助缺乏资源的科学爱好者。'三十年前,是陌生人的善意为我打开了科学之门,现在该我传递这把钥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