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5日,国民党元老陈诚因肝癌在台北逝世,终年67岁。这位曾担任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长等要职的政治人物,在生命最后阶段留下的三条遗言,不仅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激烈讨论,更成为两岸历史评价的重要注脚。而周恩来总理对其“爱国的人”的评价,则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特殊分量。

据《陈诚先生回忆录》及国民党官方档案记载,陈诚临终前通过口述方式留下三条遗言:其一,强调“不搞形式主义,务实办事”;其二,主张“国共两党应停止争斗,共谋国家统一”;其三,明确表示“死后不穿军装,不盖党旗”。这三条内容中,第二条关于国共关系的表述,在国民党内部引发巨大争议。部分高层认为其“有损党国尊严”,而基层则对其展现的政治智慧表示认可。
历史学者指出,陈诚的遗言反映了他对两岸关系的深刻思考。作为1949年后少数未随国民党退守台湾的高级将领之一(实际1949年已赴台,此处指其政治立场转变),他在台湾时期逐渐形成“国家统一高于党派利益”的认知。这种转变与其1950年代后参与两岸秘密接触的经历密切相关。
1965年3月12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台湾省籍人士时明确表示:“陈诚先生是爱国的人。”这一评价迅速通过新华社播发,成为大陆方面对陈诚的历史定位。据《周恩来年谱》记载,周总理在评价时特别强调:“他反对‘两个中国’,主张国家统一,这点值得肯定。”
台湾史学家认为,周恩来的评价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对陈诚个人政治立场的认可,也是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信号。当时正值两岸关系微妙时期,这种评价为后续的民间交流埋下伏笔。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后,陈诚子女返乡祭祖时,大陆方面仍以“爱国人士家属”规格接待。
陈诚的政治生涯充满矛盾性:作为蒋介石嫡系,他长期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作为地方长官,他在台湾推行土地改革获得民心;作为政治人物,其晚年主张又与国民党主流路线产生分歧。这种复杂性导致两岸对其评价长期存在差异。
国民党内部至今仍有声音认为,陈诚遗言中的“国共合作”表述“过于理想化”,而大陆学者则强调这是“超越党派的政治智慧”。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特别提及陈诚关于两岸关系的思考,显示这一历史议题仍在影响当代政治。
陈诚的病逝与遗言争议,本质上是个人政治理念与时代潮流碰撞的缩影。当周恩来用“爱国的人”为其定调时,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也蕴含着对两岸关系的深切期许。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政治立场终将让位于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