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NewScience、TheGuardian、Science | AAAS、themeateate
我人生中吃过帝王蟹的次数屈指可数,或许是我‘山猪吃不了细糠’,几次品尝都未觉其美味所在。与东南沿海的三眼蟹、青蟹、石蟹等海蟹相比,帝王蟹的口感和味道似乎并无优势,且价格更为昂贵。
然而,这番对比或许并不恰当,因为帝王蟹在生物学分类上,并非真正的螃蟹。我们常说的螃蟹,如大闸蟹、梭子蟹等,均属于短尾下目(Brachyura),是严格意义上的螃蟹。而帝王蟹,尽管名字中带有‘蟹’,外观也酷似放大版的螃蟹,但其与螃蟹的关系在‘目’这一分类层级上便已分道扬镳,它属于异尾下目(Anomura)。
短尾下目与异尾下目的物种在身体结构上差异显著,进化路线也各不相同。它们外观上的相似,更多是趋同演化的结果,因为生态位相近,进化方向自然趋同。例如,帝王蟹的腹部是折叠放置在壳下,而真正的螃蟹腹部则是完全卷入的。
难怪帝王蟹的口感与真正的螃蟹大相径庭,或许除了个人口味偏好外,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
近日,我在超市闲逛时发现,帝王蟹的价格高达每斤398元,池中的帝王蟹至少5斤重,一只便要近2000元。如此高昂的价格,却并未带来与之匹配的美味体验,实在令人费解。更何况,据我所知,帝王蟹在国外某些地区已泛滥成灾。
帝王蟹原产于北太平洋的冷水海域,包括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至白令海一带,以及美国阿拉斯加至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北太平洋两岸地区。在原产地,它们几乎无敌,得益于其庞大的体型(算上脚最高可达1.5米)、布满棘刺的坚硬外壳以及超强的繁殖力。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帝王蟹的数量开始激增。尽管它们属于冷水物种,但水温的升高使得一些原本被季节性海冰覆盖的浅滩暴露出来,光照增加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为帝王蟹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和新的产卵场、育幼场。这使得帝王蟹的幼体成活率大幅提升,从原本的约20%上升至一半以上。
帝王蟹幼体的发育需要水温在≥1–3 ℃之间,而气候变暖导致的水温升高(0.5–2 ℃)使得帝王蟹不仅数量上升,扩张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1960年,挪威人在其外海放流了3000只帝王蟹,原本是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然而,到2003年后,这些帝王蟹的数量已超过2000万只,如今更是难以计数。尽管渔民们对高价值的帝王蟹随手可捞感到欣喜,但生态学家们却忧心忡忡。因为帝王蟹的泛滥已破坏了海底的生态平衡,将扇贝和贻贝等构成食物链基础的生物几乎吃尽。
如今,帝王蟹不仅给本已不堪重负的大西洋鳕鱼渔业带来了重大威胁,还已入侵英国海岸。渔民肖恩·亨德森表示,自己捕鱼近20年从未捕到过帝王蟹,而如今却经常能抓到。他一方面感到兴奋,另一方面又担心这些入侵物种会对本地海鲜造成影响。
英国环保人士对此深感担忧,因为挪威的前车之鉴已摆在眼前。帝王蟹不仅会吃掉海底的扇贝,还会侵占本地棕蟹的生态位。更令人震惊的是,帝王蟹已入侵至极地地区。根据《Proceedings B》期刊的报道,南极海岸帕尔默深海盆地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帝王蟹,科学家预估该地区至少已有150万只帝王蟹。
它们之所以能出现在这里,正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水温上升。尽管目前它们主要位于盆地这个温度较高的区域,但继续发展下去,很快它们就能进入南极洲大陆架。根据拍摄的素材可以看到,一大堆帝王蟹团成一团,在光秃秃的海底爬行。
科学家们对此深感担忧,因为南极洲的生态系统在进化了数百万年后,从未遇到过像帝王蟹这样能轻易咬碎贝壳的捕食者。它们的出现必然会对海底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科学家预计帝王蟹将导致当地海底生物种类的四分之三灭绝。
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鉴于南极洲脆弱的生态,科学家只能希望以后该地区开放捕鱼,通过捕捞帝王蟹来缓解生态压力。
难怪外网有商家以‘吃帝王蟹拯救世界’为营销卖点,这背后的真相实在令人震惊。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拯救世界之前,或许得先拯救自己的钱包。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国外某些地区帝王蟹已泛滥成灾,为何我国能买到的帝王蟹却依然价格高昂?
确实,不能简单以‘多就是便宜’的逻辑来看待所有商品。帝王蟹作为舶来品,其捕捞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关税、增值税等层层叠加之下,价格自然会大幅上升。而且,尽管帝王蟹在某些地区已泛滥成灾,但很多原产地依然会通过发放有限的捕捞许可证来严格控制捕捞总量,目的自然是想维持价格稳定。
最关键的是,帝王蟹因其外观威猛、被宣传为非常高端的海鲜,成为了档次和排面的象征。除了非常有钱的人之外,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只能在婚宴和高级海鲜自助中品尝到帝王蟹。简而言之,就是营销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