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假货泛滥!利润率超2400%为何消费者仍趋之若鹜?

时间:2025-10-14 13:11:31 来源:以茶带书 作者:以茶带书

当国际品牌撤离中国市场后,部分国货品牌竟借机大幅提价,曾经热情支持国货的消费者,如今却发现自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从商场专柜到街边小店,高仿、山寨、赝品等假货已渗透至服装、鞋履、日用品乃至奢侈品领域,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走进任意一家商场,无论是服装区还是鞋类专区,甚至零食货架和奢侈品柜台,假货的身影无处不在。



成本仅几十元的商品,转手就能标价上千元,利润率突破2400%。这种暴利模式不仅让消费者叫苦连天,更让正品商家苦不堪言。

那么,假货为何能在中国市场肆虐?明知是假货,为何仍有消费者趋之若鹜?



假货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正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利润空间。

2020年某直播售假案中,成本50元的服装被标价800元销售,利润率高达2400%。服装类假货的生产成本通常仅为正品的5%-10%,但通过直播话术包装后,售价可达成本价的16倍。



某案件查获的30万件假货库存总价值近2亿元,单日利润可达9万元。只要罚款力度追不上暴利速度,这股歪风就难以遏制。



鞋类市场更是假货的重灾区。

福建莆田作为全球知名运动鞋代工基地,其制假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代工厂利用技术和渠道优势,将正品鞋工艺标准直接套用于仿制品生产,高仿鞋在细节上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这些成本仅50-80元的仿制品,通过伪造防伪标识和包装盒,能以正品2-5折的价格销售,利润率普遍超过1000%。即便面临商标侵权和刑事责任,高利润仍驱使从业者铤而走险,部分商家甚至公开标注“高仿”字样销售。



据了解,售卖假货的商家即便被查,罚款也不过几万元,相较于利润只是九牛一毛。他们换个店铺名称继续开张,依旧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何况,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线上渠道的兴起,让消费者隔着屏幕下单,连商品实物都摸不到,更别提辨别真伪了。



除了监管漏洞,消费者愿意为假货买单的心理主要有三种:

一是正品球鞋被炒至天价,高仿鞋成为“平替”选择。

二是部分高仿鞋质量接近正品,甚至出现“不怕莆田假,就怕假莆田”的行业调侃。

三是直播带货通过“尾单”“内购”话术制造捡漏假象。



如果说服装假货只是骗钱,那么食品假货就是在损害消费者健康。

许多黑心商家为利润不择手段,在假冒伪劣食品中添加工业石蜡、明胶、明矾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易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甚至引发食物中毒。



还有许多消费者被“土鸡蛋”欺骗,不法商家将普通鸡蛋注入添加剂后高价售卖,这种鸡蛋不仅不能补充营养,甚至危害健康,消费者花了高价钱,最后买到的却是“毒鸡蛋”



就连日常食用的大米和粉条也充斥着假货,无良商家在普通大米中加入工业香精,当做“泰国香米”售卖。某网红将木薯粉条当做红薯粉条售卖,木薯含有天然氰苷,在体内代谢可能产生有毒的氢氰酸。未充分加工的木薯粉条可能残留氰苷,长期或大量食用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甚至中毒。



为了提升劣质粉条的口感和外观,不法商家还会违规添加工业明矾或防腐剂,长期摄入过量铝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增加骨质疏松风险;防腐剂超标则可能损伤肝肾。

可以说,服装假货只是为了骗钱,那么假冒伪劣食品就是在损害消费者健康!



除了在原材料上动手脚,许多商家还在商标上玩花样。“六个核桃”有“大个核桃”“六好核桃”“六仁核桃”等山寨版本;“奥利奥”则出现了“奥利给”“粤利粤”等仿冒品。



甚至在外卖平台,商家附赠的饮品也是杂牌货,包装酷似某知名品牌,喝下去却一股工业香精味。

这些“三无”产品不仅口感差,更重要的是可能暗藏健康风险,比如重金属超标、添加剂违规、配料表造假,长期食用轻则免疫力下降,重则引发慢性疾病。



许多人认为购买大品牌产品就可以高枕无忧,这种想法实在太单纯了。

例如,某款方便面凭借雇佣残疾人和拒绝日资收购而备受好评,网友们纷纷下单支持。但“多半袋面”的文字游戏却让消费者感到欺骗,本以为“多半袋”是扎扎实实多了一半的分量,却不料“多半”只是一个注册商标。



还有“千禾0”酱油,消费者本以为这款酱油是0添加,不料“千禾0”只是一个商标,并不意味着“零添加”。

手机市场更是如此,以前买个手机一两千元,配置性价比都还可以,用个几年也不会坏。但随着某些手机品牌的崛起,一边打着人人买得起的口号,一边推出的价格却让人望而却步。



假货肆虐的本质是诚信缺失的社会病,只有让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还市场一片清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