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关系再度陷入紧张,刚刚显露缓和迹象的局势急转直下。中方推迟回电后,美方在不到24小时内采取报复性措施,下架大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并升级出口管制,多管齐下试图施压。
这轮交锋究竟是美方的报复性发泄,还是战略上的新一轮施压?中方选择“冷处理”推迟回电,美方为何如此急切翻脸?其背后意图值得深入剖析。
这场交锋表面是关税与产品的争执,实质是两种治理思路的碰撞。美方依赖行政命令与强制手段压制,中方则通过规则与制度化手段反制。谁更沉得住气,谁就掌握主动权。
美方此轮操作声势浩大,却暴露了其对中国“遏制手段”的力不从心。持续数年的关税战已让美国自食苦果,国际市场对单边政策的信任度下降,美国本土商界亦叫苦不迭。
中方推迟回电实为策略性“冷处理”,避免给美方制造“等待回应”的错觉。这种外交手段旨在控制主动权,防止对方借机施压。
美方从下架产品到加税、升级出口管制,试图营造“强硬”姿态。然而,频繁使用强硬手段已导致效果打折,国际社会对美方单边主义产生疲劳,这种姿态更像焦虑的自我强化。
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未达预期,反而促使中国在芯片、稀土、新能源等领域加速国产替代与自主研发。美方升级经贸施压,实为维持“压制优势”,但现实是优势与格局均在变化。
中方的战略定力体现在不主动挑衅也不一味退让,这种能力源于多年制度建设、市场培育与产业升级。反观美方,政策摇摆、内部矛盾与选举压力使其对华政策充满“短期炒作”色彩,表面主动实则被动。
国际市场反应现实,股市震荡、汇率波动与供应链焦虑表明,制造不确定者终将被市场“惩罚”。
原定中美经贸通话被中方推迟后,美方立刻宣称中方“拒接电话”,并迅速采取行动。美财政部、商务部等多部门联手宣布,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同时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并对涉中方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用。
更荒唐的是,美方以“国家安全”为借口,下架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包括安防摄像头与智能手表。这些产品均合法合规出口至美国,美方此举无非是为施压中国企业“知难而退”。
在中美马德里会谈刚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方此番“翻脸”无疑给回暖的经贸气氛泼冷水。其算盘是通过施压制造谈判筹码,逼中方让步,但这种“谈判姿态”效果如何,全球有目共睹。
面对美方快速动作,中方回应不慌不忙。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态直接:“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八个字既不回避冲突,也不关上对话之门。
中方此次未情绪化应对,而是有条不紊推出反制措施。首先是稀土出口新一轮管控,依法设限而非简单“禁运”,即符合条件者可获出口许可。同时,中方对部分外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违规进口商展开调查,并对涉事美方船舶收取特别港口费用。
中方底气源于实打实的产业链优势。从稀土到超硬材料,从原材料到精密设备,中国不仅是制造者,更是供应链核心节点。这一地位难以撼动。
尽管气氛紧张,中方未关上谈判大门。商务部回应与驻美大使发言均明确释放信号:中方愿对话,但不接受胁迫。谈需在平等与尊重基础上,而非一边喊着“坐下来聊”,一边挥着制裁大棒。
过去5个多月,中美经贸团队已举行四轮会谈,一度缓解贸易战重启担忧。但此次美方突然加码,显然不愿在节奏上被动,试图提前“抢牌”。然而,这种做法打乱经贸恢复节奏,也让外界对美方诚意产生怀疑。
谁制造不确定,谁就在被动中失分。中美经贸关系已非简单买卖问题,而成为全球产业格局风向标。此次下架风波不仅是报复,更是试探。试探之后,是继续拉扯还是回归对话,取决于美方是否愿收起“关税大棒”,拿出真正诚意。
当“打与谈”态度明确,下一步走向主动权已非靠谁先出手决定。中美之间,是继续赌气还是回归理性,答案将在下一次“电话响起”时揭晓。
信息来源:
又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打压,美政府声称已强制电商平台下架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
2025年10月12日16:11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