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给安世半导体任命的“独立、非中国籍”外籍董事近日在官网发布声明,称正与中国相关部门积极对接,试图争取豁免中国出口管制限制。这一戏剧性转折,让此前荷兰强行冻结闻泰科技股权的“夺权闹剧”彻底暴露了其战略误判——刚将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公司手中夺走,便因供应链依赖中国而陷入被动,仿佛重回百年前“求中国开恩”的荒诞场景。
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冻结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全球30个国家的资产与知识产权,甚至禁止公司内部人员调动。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更在10月1日绕过听证会,直接批准紧急措施:停职闻泰董事长张学政,将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并任命“独立外籍人士”为董事,赋予其最终投票权。荷兰媒体当时宣称这是“保护欧洲汽车供应链安全”,毕竟安世的芯片广泛应用于欧洲车企的自动驾驶与电池管理系统。
然而,荷兰政府显然未充分评估安世半导体的实际依赖度:该公司80%的封装测试产能位于中国,中国区营收占比高达48%,且其先进功率半导体所需的氮化镓材料95%以上依赖中国供应。这相当于荷兰抢走了一块“需要中国锅才能炖熟的肉”,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撑,再肥的“肉”也难以下咽。
闻泰科技早在10月13日便发布声明,直指此事为“地缘政治偏见导致的过度干预”,并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发声批评荷兰滥用“国家安全”名义。但当时荷兰政府沉浸在“夺权成功”的喜悦中,对中方抗议置若罔闻——直到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才如冷水浇头般清醒过来。
中国商务部的管制措施直击要害: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部件与子组件。这一举措瞬间切断了安世的生产链——中国负责的封装测试与原材料供应一旦中断,欧洲的设计与生产能力将彻底瘫痪。荷兰派驻的外籍高管迅速陷入慌乱,例如临时CEO斯特凡·蒂尔格(Stefan Tilger)不得不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将“主动对接中国相关部门,争取豁免”。
剧情反转之快令人咋舌:此前荷兰法院连听证会都懒得开,摆出一副“我说了算”的霸道姿态;如今管制令落地,却立即换上笑脸求豁免。这种“抢了玩具又求电池”的荒诞行为,暴露了荷兰对产业链依赖的严重误判。更讽刺的是,荷兰当初以“供应链安全”为借口夺权,如今却因自身行为导致供应链彻底混乱。
安世的欧洲车企客户首当其冲。中国部件断供导致生产线停摆,业内人士估算,若断供超过一个月,德国三大车企的电动车型产能将削减一半。此时荷兰才意识到,所谓“国家安全”的口号在产业链卡脖子面前不堪一击,手中的控制权毫无价值。
安世发布的“求豁免”声明,将荷兰的尴尬处境公之于众。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满清王朝——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四项稀土管控公告便是明证:含0.1%以上中国原产稀土的产品需申请出口许可,14纳米以下芯片相关物品实行“一案一议”。安世生产所需的镓金属一旦被管控,欧洲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
更讽刺的是,荷兰抢来的安世半导体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对其需求却有限。国内华润微、东微半导等企业已具备替代能力,即使失去安世,中国产业链仍可稳定运行。反观荷兰,若无法获得豁免,安世将成为烧钱的包袱——既无法供货欧洲车企,又需承担巨额运营成本。
闻泰科技此前已剥离ODM业务,专注半导体领域,即使短期失去安世控制权,技术储备与产能仍可支撑发展。而荷兰政府如今悔不当初:本想借地缘政治东风抢夺半导体“肥肉”,却未料中国手握产业链命门。当初越强硬,如今求豁免越难堪;越标榜“国家安全”,越显自身对产业链的无知。
此事也为其他国家敲响警钟:中国已有能力捍卫产业利益,靠耍手段抢夺好处只会自食其果。安世豁免的审批权完全在中国手中,荷兰的挣扎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安世半导体首席财务官担任临时首席执行官,回应被中国商务部出口管制
环球时报——荷兰政府突然“冻结”中企子公司,背后推手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