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如今成了某国企建工集团数千名员工的真实写照。
这家深耕建筑行业三十年的老牌国企,近日因一份《人员息岗管理办法》文件引发广泛关注。文件内容直白:员工暂缓到岗,工资按上海市最低标准(每月2000余元)发放,五险一金正常扣除后,实际到手不足两千元。
工地停工,员工“被息岗”
“在工地干了十年,突然让我回家躺着,每月领这点钱,日子怎么过?”一位工龄八年的老员工无奈表示。据内部人士透露,自今年夏季起,集团多家分公司已陆续清场,新项目审批停滞,开发商拿地意愿低迷,导致大量工地处于闲置状态。某项目经理透露,其团队七人自八月起再未进入工地,办公室长期上锁,门卫也仅偶尔值班。
面对无活可干的局面,企业选择“系统性收缩”:先降薪、再调岗,最终以“息岗”名义变相停工。这种操作并非个例,年初集团曾进行一轮裁员,赔偿最高仅八万元,远未达到法定N+1标准,项目经理等核心岗位人员首当其冲,普通工人更无谈判余地。
“息岗”背后的法律与道义争议
表面保留劳动关系,实则将员工“晾在一边”——这是多数受访者对“息岗”政策的直观感受。更关键的是,文件未明确“息岗”期限,员工担忧未来可能面临两种结局:一是长期低薪待岗,二是突然被通知解除合同,且赔偿基数按最低工资计算,远低于正常收入水平。
“干十年最后按两千块算补偿,这不是坑人吗?”一位员工质疑。尽管法律诉讼存在胜诉可能,但耗时耗力的仲裁过程让多数人望而却步——房租、子女教育、老人医疗等现实支出容不得拖延。最终,许多人被迫签署“自愿离职”协议,企业以此规避赔偿责任。
行业寒冬:从“印钞机”到“搁浅船”
建筑行业的萎缩早有端倪。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较2021年下降近半,上海建工等依赖政府项目的国企亦难独善其身。中建某局去年在华东区域裁员两成,中交某公司合并项目部、缩编三成,行业“挤泡沫”趋势明显。
“二十年前待岗还能拿八成工资,现在直接砍到最低保障。”一位老员工感慨时代变迁。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国企岗位,如今仅剩编制的稳定性,饭碗本身却已摇摇欲坠。更讽刺的是,有员工表示:“儿子在私企天天加班,但工资没断过;我在这儿干了二十五年,结果被‘息岗’。”
信号与警示:下一批会是谁?
某国企建工集团的举措,绝非孤立事件。当房地产投资连续三年下滑,当“盖楼即印钞”的时代一去不返,整个行业正经历深刻调整。对员工而言,等待复工通知可能最终换来的是终止合同书;对企业而言,软性逼退员工虽不显山露水,却同样刀刀见血。
“建筑行业这艘大船已经搁浅,能跳水的跳水,会游泳的赶紧游。”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比喻。寒冬已至,唯有早做打算者,方能在这场生存战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