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稀土材料作为高科技产品的核心原料,其应用范围从消费电子到军事装备均不可或缺。近期,中国出台的多项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引发了美国和欧洲政策圈的广泛关注与震动。
据彭博社当地时间10月17日报道,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期间,公开批评中国稀土新规。他表示,七国集团(G7)内部已明确表态不认同中方做法,并强调将密切关注局势发展,试图在政治层面防止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
克林拜尔当天还表示:“我现在有点希望中美会晤能够澄清许多问题。”他担忧中方最近的这些动作可能“危及”德国乃至欧洲的经济。
对此,中国外交部已多次重申,中方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具有非歧视性,且不针对特定国家。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指出,中方主管部门已就稀土出口管制政策阐明立场,立场一以贯之、清清楚楚。反倒是美方一边要求对话,一边威胁恐吓、加征高额关税、出台新的限制措施,这种做法并非与中方打交道的正确之道。
资料图:德国总理默茨和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左) 东方IC
当地时间10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米沙·格伦尼(Misha Glenny)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由于欧洲对美国数字服务和中国关键矿产加工业的双重依赖,近年来中美竞争的加剧,使欧洲极易受到伤害。讽刺的是,这一次欧洲或将沦为最大输家。
文章回顾历史称,东西方科技战并非新鲜事。冷战期间,美国及其盟友曾与苏联在太空探索和武器系统领域展开激烈竞争。1949年,美国及其盟友成立“多边出口控制统筹委员会”,禁止向东欧集团出售微处理器、计算机及石油开采技术,以防止其军事和经济能力增强。这一策略在里根执政时期影响力显著扩大,并加速了苏联的崩溃。
而近三届美国政府也对中国采取了类似策略,限制高端芯片及其制造设备的出口。但与苏联不同的是,中国拥有反制手段——通过对稀土和矿物加工技术实施出口管制。面对美方无理围堵打压,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中方于10月9日出台稀土新规,这无疑是一枚“震撼弹”。
《金融时报》文章指出,早在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前,欧洲和美国就已强调关键矿产资源对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如今,随着中国出台最新举措,西方防务产业也忧心忡忡。无论是无人机、坦克、潜艇还是导弹技术,中国都牢牢掌握着这些生产中所需众多关键部件的供应链。
以今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为例,第一周大约发射了800枚导弹。每枚导弹中含有2至20公斤的稀土元素,包括镝(dysprosium)和铽(terbium),这两种金属如今已被纳入中国的出口管制范围。保守估算,这意味着在那场为期七天的冲突中,约有1.6至16吨稀土元素被燃烧消耗。
而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装备几乎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和稀土磁铁。如今,乌克兰对欧洲武器能否按时交付已不再那么担忧,而是更关注来自中国的技术进口能否持续。
文章强调,在过去30年中,中国已成为全球大多数关键原料矿物加工领域的领军者。这些矿物共有54种,被美国地质调查局列为对美国工业(包括国防部门)至关重要的资源。目前,中国几乎可以比竞争对手低30%的成本加工任何矿物。若要与之竞争,西方国家的政府必须向本国企业提供补贴。
作者格伦尼认为,中方针对稀土及其相关产品实施的最新出口管制,属于中美科技竞争中更广泛框架的范畴。两国政府都认为,在人工智能、导弹技术、量子计算、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关键产业的竞赛中,率先取得突破的一方,将在未来30年的经济和军事竞争中占据决定性优势。
然而,本周早些时候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一场关于关键原材料的会议上,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在这场较量中最大的输家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而是欧洲。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或许正背离太阳能和风能,但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却是欧洲在21世纪身份认同的核心。欧洲企业曾是太阳能和风能的先驱,而电动汽车也正逐步提高其在汽车行业中的份额。然而,如今中国在这三大领域,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方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美国试图缓慢重建其稀土产业,并对南美等地庞大的锂资源生产施加影响时,欧洲却几乎没有进入这一赛道。即便欧盟已制定了关键原材料战略,但其开采自身重要矿产资源的尝试,却遭遇了“环保组织”的强烈政治阻力。
文章最后指出,欧洲对美国数字服务业和中国关键矿物加工产业的双重依赖,使其极易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欧盟在关键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与中国和美国投入的数万亿美元相比微不足道。如果欧盟不能尽快动员成员国采取行动,最终将沦为中国、美国,或两者的长期“求援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