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丈夫口中得知,他的朋友童童在广州购房后,最终选择了断供。我坐在沙发上,聆听她的经历,内心充满了沉重感。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报道中的数据,也不是网络上的泛泛之谈,而是一个鲜活生命在房贷、城市生活与现实压力下的挣扎。
童童,作为典型的80后,在广州奋斗多年,尽管收入不算低,但在高昂的房价面前,她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几年前,她在宝岗大道的可逸豪苑购置了一套小户型,总价高达235万,首付70万,贷款165万,每月需还近9000元的房贷。她坦言,工资一到账,首要任务就是偿还房贷,剩余的钱几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开销。“交完房贷,剩下的钱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吃饭、交通、偶尔的孩子教育费用,都得精打细算。”
购房初期,童童满怀憧憬,以为这是通往安稳生活的钥匙。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沉重一击。房价涨幅有限,而生活成本却不断攀升,工作也不稳定。疫情期间,公司裁员,她险些失业,那种每天醒来都担心房贷无法偿还的恐慌,让她夜不能寐。“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满身是汗,想着如果迟一天交房贷,会不会被催收,或者银行会不会上门。那种恐惧,无人能懂。”
生活的压力,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童童表示,每当看到同龄人轻松换房、换车时,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她的婚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与丈夫因金钱问题频繁争吵,争执不断。“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当初买房的决定是否正确,可又能怪谁呢?不买房,我们连个安稳的家都没有。”
几个月前,童童终于做出了断供的决定。这并非她本意,而是被逼无奈。“断供之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担心失去信用,但再这样下去,我和家人可能都会崩溃。每天像走钢丝一样,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去,生活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断供后,她搬回了租来的小房子,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但精神上的负担却有所减轻。
听她讲述时,我内心十分难受。她从未想过购房会陷入如此困境:“买房之前,我以为自己在城市扎下了根,有房就有安全感,可现实是房子把我绑得更紧了。我赚的钱大部分都交给了银行,剩下的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整个人像被困在笼子里。”
我听着童童的自述,心情异常沉重。房子本应是家的象征,是安稳的港湾,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普通打工族来说,房子却成了牢笼,生活的每一步都被房贷束缚。城市虽大,但对她而言,每天都是压力和焦虑的延续。每一个电话响起,都可能是催收的通知,每一笔支出都要小心翼翼。
童童说,断供后,她才有了一点自由感,但那份自由的背后,是信用受损、未来不确定、家庭压力依旧。她叹气说:“我不怪别人嘲笑断供的人,我也不怪自己傻。我只想活下去,哪怕每天都活在焦虑和羞愧里。”
听完她的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房子原本是家的象征,但在现实中,它可能比任何东西都沉重。每一个背负房贷的人,都在默默承受压力,咬牙坚持。童童的经历提醒我们:买房并非单纯的投资,也不是幸福的保证,它可能成为一生的枷锁。城市虽大,但对有些人来说,每一天都是生存的考验,每一步都像在钢丝上行走,充满危险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