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几个月,美国就扛不住了?从年初的咄咄逼人,到现在的低头认输,中国的预判真没错,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正砸向华盛顿。
本来特朗普是打算重演他2018年那一套,靠着贸易战压中国低头,他的算盘也很简单,先加关税再拉盟友围堵中国,最后逼中国让步,但是这次他却失算了。
盟友不跟美国先乱了阵脚
10月17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站出来明确拒绝与美国“脱钩中国”。他说得很直接,澳洲要的是扩大贸易,不是陪美国走下坡路。
不是嘴上说说,澳洲是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继续跟中国做生意,铁矿石、牛肉、葡萄酒一样不少。
为什么澳洲敢这么干?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客户,2024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超过2800亿美元,中国买走了澳洲80%的铁矿石,30%的农产品。
这时候澳大利亚显然是不会愿意跟在美国的后面对我国使绊子,否则不就是自己拿着自己开刀吗?
更尴尬的是不止澳洲,欧盟、日本、韩国都在观望,没人急着跟着美国跳坑,特朗普想搞个“反华小圈子”,结果变成了“美国独舞”。
澳洲不配合只是开始,更大的反击从中国这边来了,10月14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突然宣布一项新规,对所有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每吨400元人民币,还要年年涨价。
第一艘中招的就是“曼努凯”号货轮,美森航运公司被收了446万元。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但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商来说这可是一大笔损失。
运输成本立刻涨了37%,密西西比河的运输公司直接取消了12条航线,这可不是吓唬人,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这一步,中国不是简单加关税,而是绕过传统贸易战套路,直接抓到了美国运输的经济命脉。
你打我芯片,我就堵你港口。你伤我科技,我就让你运不出农产品,这才是博弈的升级版。
而且,中国不是乱打一气,这背后有清晰的底线思维,打就打狠的,但也不关门,从5月日内瓦会谈到7月斯德哥尔摩磋商,中国一直在说一句话,愿意谈,但不怕打。
科技围堵反噬
如果说关税和港务费还只是明枪,那科技封锁就是美国留的暗箭,但问题是这暗箭最后伤到的却是自己。
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在10月公开承认,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95%跌到0%。
这可不是缩水那么简单,是而彻底失去市场,他说得也很直接,美国的科技管制,正严重伤害我们自己的企业。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早在今年1月,美国出台了新禁令,禁止出口16nm以下的芯片技术给中国。
结果呢?中国加速推进自研芯片华为的昇腾和麒麟系列不断突破,甚至连人工智能芯片也开始自主量产。
不只是英伟达是受害者,美国其他的芯片企业也在受害者名单当中,像是高通、英特尔、AMD等等,这一系列的离谱操作让美国国内芯片行业收入锐减,出口下滑20%以上。
更惨的是,连带整个高科技供应链都受影响,美企本想卡中国脖子,结果先掐了自己。
其实早在2023年,中国就提出“供应链安全”是国家战略,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完全正确,美国想靠科技围堵中国,结果发现自己才是那堵墙下的砖。
特朗普“讲了个大实话”
其实,特朗普这次说的“不可持续”早就有人预料到了,只是,没人想到他说得这么快。2025年,美国通胀率上涨了1.5个百分点,每个普通家庭,一年多支出四千左右美元。
农产品出口暴跌30%,中西部州的农民怨声载道,本来是想靠贸易战“制造就业”,结果却造成了通胀和失业,极大的伤害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特朗普现在的生活可不好过,共和党内的对他反对声越来越大,民主党也逮住机会猛攻说他的关税政策“毫无逻辑”,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现实就是美国已经不是2018年那个可以为所欲为的超级大国了,全球产业链已经深度绑定,脱钩不是关个阀门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系统崩塌的风险。
从关税到科技,从港口到芯片,一个个坏消息打脸美国,中国的判断没错,美国没办法承受“全面脱钩”的代价。
结语
特朗普想用之前的方式来逼迫我国低头,但是这种方法早就已经过时了,世界不是他一个人的秀场。
中国的反制不是硬碰硬,而是用更精准、更系统的方式应对,靠的是规则、是供应链、是战略韧性。
未来的中美对抗,不会再是单纯的关税堆叠,而是围绕技术、市场、资源的深层博弈。谁能掌控规则,谁就能掌握未来。
现在来看,中国没有被打趴,反而越战越稳,而美国正被自己点燃的火烧得焦头烂额。
特朗普终于说了实话,这场关税战根本打不下去,不是他不想打,是美国真打不起了。
中国的底线清晰,策略灵活,反击有力,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胜利,而是对未来格局的一次精准预判,接下来比的,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更能撑到最后。
信息来源:
《美财长怂恿“对华脱钩”,澳婉拒》——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