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肖芳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AI标识新规落地半个多月以来,内容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已全面推行AI生成内容的显式标注,视觉中国等视觉内容交易平台同步跟进,对AIGC作品实施明确标识。然而,技术实践与监管要求的差距逐渐显现,行业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主流平台普遍采用水印作为显式标识方案,但技术漏洞导致部分AI生成图片未被标注。商汤科技副总裁张望指出,隐式标识通过修改图片元数据(如EXIF字段)嵌入生成信息,但存在两大风险:一是恶意篡改或删除标识,二是传播过程中数据丢失。某平台内容治理负责人透露,文字类AIGC内容尚无法通过现有标识技术有效识别,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新隐患。
今年以来,AI生成的虚假信息多次引发舆论危机,版权与人格权纠纷呈爆发式增长。视觉中国CEO柴继军表示,监管方与行业参与者正通过实践反馈持续优化治理方案,乱象治理已现积极信号。
张望详细解析了标识技术的底层逻辑:显式标识属于后处理技术,需在画面中标注“AI生成”且文字高度不低于最短边长的5%;隐式标识则依赖信息嵌入技术,以JPG格式为例,需通过EXIF规范填写合成属性、服务提供者等元数据。但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我国采用的元数据流派与境外基于像素/频域修改、生成过程“胎记”等技术并存,导致跨平台识别困难。
柴继军强调,尽管标准不统一,但全球对AIGC标识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中国法规驱动的强制推行模式具有落地速度快的特点,但境内外技术差异仍给平台识别带来挑战。他直言:“建立全球通用水印系统面临检测算法公开与否的两难选择,同时可靠水印功能的开发成本也是当前主要障碍。”
AIGC图片自动标注水印(图片来源:豆包App生成)
AIGC商用需求激增引发多起争议。2024年8月,小米因使用Midjourney生成缺陷海报遭网友嘲讽;同年9月,触宝AI因生成奥特曼形象被判侵权赔偿3万元。界面新闻统计显示,近两年国内外AIGC商用纠纷涉及数据合规、信息披露等问题,包括未经授权使用训练数据、广告素材未标识AI生成、肖像权授权链条不清晰等。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游云庭指出,国内对AIGC训练数据的著作权规范尚不清晰,但《民法典》对肖像权、《著作权法》对漫画侵权有明确规定。视觉中国采取双重策略防范风险:内容交易平台禁止上传可识别真人肖像的AI内容,定制化场景则使用有授权的数据生成内容。
AIGC海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柴继军建议企业选择可溯源的合规平台,区分使用场景避免消费者误解。微博、抖音等平台正通过技术升级提升AIGC识别能力,视觉中国则对新闻报道类AIGC作品拒收,仅接受设计创意类投稿并规范肖像权物权。这场由AI技术驱动的内容革命,正迫使行业在创新与合规间寻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