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衢州产业资本招商大会暨氟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发表重要观点: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高形态,正从技术演示向实用化加速迈进,未来将催生万亿元级市场,产业具备1:10的乘数效应。这一论断为行业注入强心剂,引发广泛关注。
行业痛点:手部精细操作技术成关键瓶颈
衢州本土企业禾川机器人总经理王志斌在会上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仍面临技术挑战。其手部精细操作技术尚未成熟,长期使用后易出现损耗且维护成本高昂,这一痛点直接制约了产业规模化落地。不过,他同时指出,工业场景中存在大量无需精细操作的需求,如重复搬运、巡检、检测等岗位,这些场景对机器人的柔性化能力和基础AI水平有明确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四大趋势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化
徐晓兰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关系。她强调,具身智能是拥有物理身躯的AI系统,突破了传统AI“有脑无身”的局限,形态涵盖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载体。而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产物,集成了芯片、传感器、机械、材料等核心技术,是具身智能的最高形态。
据其分析,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从“舞台演示”“赛场竞技”向“家庭服务”“工业应用”转型,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结合《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图景(2025年版)》,她指出行业呈现四大加速趋势:
衢州发展建议:技术攻关、场景驱动、服务优化
针对衢州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路径,徐晓兰提出三点建议:
企业实践:通用型与技术驱动成核心竞争力
禾川机器人总经理王志斌介绍,公司定位为硬件核心部件与本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覆盖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驱动器等核心部件,并自主研发了“游龙一号”“游龙二号”本体机器人,可提供代工服务。他强调,工业场景对机器人柔性化能力有基础要求,而当前技术已能满足部分重复性岗位需求。
上海创业公司开普勒机器人则聚焦工业级应用系统。CEO胡德波透露,公司定位为“蓝领人形机器人”提供商,已与宝马汽车、顺丰物流等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并通过阶段性验收。他预计,1至2年内,公司产品将以“底盘+半身”形态率先在工厂、仓库落地,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需更长时间。胡德波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用型与技术驱动:产线换线频繁导致传统专用机器人易被淘汰,而通用型机器人可通过调度复用降低成本;具身智能的优势不仅在于物理形态,更在于模型驱动的端到端控制与数据驱动的低技能模式。
对于家庭场景,胡德波分析称,尽管这是行业巨头共同目标,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周期较长,短期内小尺寸、玩具型产品将率先丰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