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火箭上市、算力上星,中国商业航天双线突围 国科大王建宇:算力星座有望成为太空核心基础设施

时间:2025-11-11 04:09:4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黄鑫磊 每经编辑:张益铭

11月9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智空天论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发表演讲称,空天互联网正从国家主导的神秘领域转向市场化产业赛道,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重塑航天工业模式,而算力星座有望成为未来空间设施的核心基础设施。

王建宇指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已有500多家,2024年头部企业估值逆势增长13.7%,但在发射成本、卫星规模等方面与美国仍有差距,我国商业航天需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变革加速追赶。

民营火箭发射有望迈向“实际可用”

据介绍,传统航天长期由国家主导,上世纪末,美国率先推动航天产业化转型,商业航天企业应运而生,中国也逐步跟进,打破了“申请-建造-使用”一体化的传统模式,为商业航天腾出发展空间。

如今,政策支持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推手。

王建宇提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商业航天、生物制造和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下,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民营火箭发射已实现常态化成功,未来两年有望从“发射成功”迈向“实际可用”,国家也积极推动火箭企业上市,以提升行业整体能力。

算力星座计划将再发射12颗卫星

在人工智能与航天融合的趋势下,天基算力已经成为行业新焦点。

王建宇认为,一方面,当前卫星数量已有成千上万颗,单纯依靠人工管理已不现实,需要卫星自主完成管理决策,必须具备在轨计算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推动算力需求向太空延伸,以解决数据传输难题。

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之江实验室与国星宇航联合提出算力星座计划,且迅速付诸行动,当年已发射第一批12颗卫星进入验证阶段。而在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获评本年度十大精品首发成果。

据悉,“零碳太空计算中心”的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星座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的太空计算能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组网后已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公司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新建一座‘零碳太空计算中心’的一次性投入低于新建同等算力地面网络的总成本。”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说。

对此,王建宇透露,他与国星宇航正谋划后续布局,计划2026年上半年再发射12颗卫星,算力指标将大幅提升。

激光通信领域成竞争最激烈细分赛道

王建宇还指出,天基算力的技术突破仍面临多重挑战,算力星座的核心技术包括智能计算、激光通信、高速路由等,其中计算机性能提升与能源、散热的矛盾尤为突出。

“第一批算力星座卫星单星算力达744TOPS,二期计划提升至10POPS,这一指标看似亮眼,但卫星上的能源供应和散热条件极为有限。”王建宇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卫星不得不增大体积,既保障算力需求,也为散热提供便利。

据介绍,10P算力的卫星自身产生数据有限,需通过外部数据输入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高速激光通信技术至关重要。而激光通信领域已成为商业航天中竞争最激烈的细分赛道,同轨卫星间的数据传输已相对稳定,异轨传输技术也在快速推进。

王建宇还提出,行业理念的转变同样关键,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涵盖火箭发射、卫星运行、应用服务等环节,其中应用服务将是未来盈利核心。另外,理念转变还体现在质量标准、发展目标等方面。

“传统航天追求极致可靠,哪怕一个螺丝钉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体报废,一颗卫星成本达数亿元;而马斯克发射1万多颗卫星,正常运转约8000颗,大量化模式下质量观念已发生改变,成本控制成为重要考量。”王建宇还表示,传统航天追求指标持续提升,两三年研发一颗卫星,陷入重复研发的循环,如今商业航天更强调好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