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11日讯 量子计算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宣布,将联合全球多家芯片企业与科研机构成立量子扩展联盟(Quantum Scaling Alliance),共同攻克量子计算机标准化量产难题。这一动作标志着量子计算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落地迈出关键一步。
该联盟由马蒂尼斯发起,成员涵盖慧与科技、应用材料公司、新思科技、1QBit、Quantum Machines、Riverlane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其中,应用材料公司将主导量子芯片制造设备的开发,新思科技则负责设计软件研发,形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布局。
马蒂尼斯指出,当前量子芯片仍沿用传统小批量生产模式,而实现规模化量产需转向专业制造设备的标准流程。这一观点直指行业痛点——自20世纪80年代量子计算研究启动以来,全球尚未建立统一的量产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慧与科技量子计算团队曾于去年与马蒂尼斯团队共同制定量子计算机规模化量产蓝图,联盟成立后将正式启动该计划实施。
作为联盟核心发起者,马蒂尼斯于2025年10月与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其“在电路中验证量子力学隧穿效应,为量子计算机奠定理论基础”。
技术履历显示,马蒂尼斯曾于2019年带领谷歌团队在“悬铃木”量子计算机上实现全球首次量子优越性。2022年,他创立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olab,专注开发低成本可扩展量子计算机,目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
在商业化赛道上,微软、谷歌等企业已展开激烈竞争。谷歌近期宣布在Willow芯片上实现可验证量子优势算法,运算速度超全球最强超级计算机1.3万倍,并完成“超经典量子计算”与“量子纠错原型”两大关键节点。
国内方面,“十五五”规划将量子科技列为未来产业首位。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已实现105个量子比特操纵,集成182个耦合比特,在量子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中性能超谷歌2024年成果6个数量级。
中金公司研究指出,中国量子计算企业短期内将聚焦硬件技术突破。当前产业链呈现“硬件为核心,软件算法依赖计算能力”的特征,与经典计算机早期发展路径相似——先实现硬件升级,再推进软件应用与算法优化。
具体到产业链环节,上游涵盖量子芯片(超导、光量子、离子阱等类型)、稀释制冷机、低温组件、真空系统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材料与开发工具。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决定量子计算硬件研发的进度。
随着量子扩展联盟的成立与全球技术竞赛的升温,量子计算机标准化量产的曙光已现。这场由诺奖得主引领的产业变革,或将重新定义未来计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