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AI造假泛滥:电商行业信任危机如何破局?

时间:2025-11-21 11:19:08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记者 | 程璐 编辑 | 文姝琪

双11购物狂欢的余温尚未散尽,一则“AI假图仅退款”的话题却悄然登上微博热搜。多位电商卖家向媒体反映,近期频繁遭遇消费者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以此骗取“仅退款”服务的现象,AI造假正在成为侵蚀电商行业信任的“隐形毒瘤”。

AI造假门槛低:从生锈金属到发霉水果,仿真度惊人

“过去一年里,我们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会收到用AI假图申请售后的订单。”某电器品牌电商运营负责人孟凡无奈表示。随着AI工具的普及,造假成本大幅降低——用户只需上传一张商品照片,输入简单指令,即可生成带有金属生锈、水果发霉、衣物脱线等瑕疵的“证据图”。部分图片虽能看出AI痕迹,但高仿真度作品已达到肉眼难辨的程度,甚至出现“电动牙刷刷毛用一次就炸毛”“机身莫名生锈”等违背常识的瑕疵诉求。


图:电商商家提供的AI伪造瑕疵图(受访者供图)

全类目沦陷:低价商品成重灾区,商家维权举步维艰

从社交媒体反馈来看,AI造假已渗透至服装、鞋包、美妆、生鲜等全电商类目,其中单价较低的商品受影响尤为严重。商家在应对此类骗局时普遍面临举证难、成本高的困境:当质疑照片真实性并要求买家提供多角度视频证据时,对方往往拒绝配合;而单笔订单的维权成本可能远高于商品金额,导致商家被迫妥协。据界面新闻了解,多数纠纷最终以商家退款20%-50%的折中方案收场。

“商家害怕差评,消费者看到评论区AI假图会直接判定商品质量问题。”孟凡指出,在平台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过度维护商家可能导致用户流失,因此商家对平台介入的期待值普遍较低。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开始反向利用AI美化商品图,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例如服装类商家通过AI修饰模特身材、光线甚至直接生成虚假商品图,导致消费者收货后发现“羊毛大衣变聚酯纤维混纺”等货不对版情况。


图:小红书用户吐槽AI图与实物严重不符(界面新闻截图)

平台治理升级:技术对抗与规则完善双管齐下

面对AI造假挑战,电商平台已启动多项应对措施。今年4月,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全面叫停“仅退款”服务,将优先处理权交还商家;淘宝天猫建立行业首个账号信用体系,对频繁异常退款的用户记录诚信档案并限制权益;同时启动全平台假图治理行动,呼吁规范AI生成图片使用。

然而,平台治理仍面临技术瓶颈。一位接近电商平台的人士透露:“识别AI假图难度极大,目前全网电商、社交平台均受此困扰。”他建议借鉴抖音、快手的反诈AI模型经验,通过建立商品图片特征值数据库、比对同一商品的多买家提交图片等方式提升识别精度,但需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更精准的系统。

法律红线与多方共治:遏制灰产蔓延成关键

AI造假的泛滥已催生灰色产业链。有媒体报道,当前存在组织有偿传授造假教程的现象,若进一步触碰法律红线,可能面临更严厉打击。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恶意删除、篡改AI内容标识,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专家指出,破解AI造假困局需多方协同:平台应建立更公平的纠纷解决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防范恶意投诉;监管部门需细化规则,明确AI造假的法律责任并加大打击力度;商家则需加强技术自查,避免陷入“以AI对抗AI”的恶性循环。正如孟凡所言:“AI造假没有赢家,最终所有成本都会转嫁给诚实消费者,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循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