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机芯片,许多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高通骁龙系列。作为全球领先的移动技术提供商,高通长期以来与国内外主流手机厂商保持着深度合作,其骁龙芯片更是成为各大品牌争抢的首发对象。今年正值高通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中,高通不仅与几乎所有国内主流手机品牌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更在过去三年间将合作版图扩展至汽车领域。
9月24日下午,在2025年度高通骁龙峰会期间,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回顾了高通在中国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用‘创新’与‘合作’两个关键词进行了高度概括。
针对当前苹果、小米等厂商纷纷投入自研芯片的趋势,孟樸表示,这并非高通首次面对的挑战。‘我们的芯片是通用型芯片,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规模效应。但不同厂商有不同的战略需求,例如小米、三星等企业自研芯片已有十多年历史,却依然持续采用高通芯片,具体使用量取决于它们自研芯片的表现。’在孟樸看来,竞争始终存在,但关键在于如何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与服务。
在谈及AI、汽车、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时,孟樸特别指出:‘从长远来看,未来有两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将等同于或超过智能手机,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各类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眼镜。’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当前,AI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商业模式,5G与AI的结合更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力。在AI浪潮中,端侧AI与云端AI的发展备受关注。
端侧AI通过将人工智能模型直接集成到终端设备中,实现本地化智能处理,例如实时语音识别、智能图像处理等功能。而云端AI则依托数据中心的强大算力,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通过集中化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高效完成复杂任务。
孟樸认为,AI的落地必须重视端侧发展。‘终端设备离用户最近,能更好地保护隐私,并提供实时、可靠的响应。高通早在多年前就已明确这一方向,并在骁龙芯片中不断强化AI算力。’对于AI的发展现状,他坦言仍处于早期阶段,‘真正的人工智能尚未到来。未来,所有产品都将需要用AI重新定义。’
在手机市场之外,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和智能眼镜被高通视为下一个业绩增长引擎。
‘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孟樸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分析道,‘欧美厂家提出智能网联车需求后,开发周期通常长达4到6年,而中国车企推动新技术应用的速度极快,有的客户签完合同,明年就要上车。’这种‘中国速度’既考验着高通的响应能力,也带来了巨大机遇。过去三年多,高通支持了中国几乎所有主要汽车品牌,参与了210多款车型的发布,这一数字在全球其他市场难以想象。
孟樸进一步判断,智能座舱、驾驶辅助、舱驾融合等领域都离不开AI,AI将成为高通与中国汽车产业合作的下一个巨大机会。
谈及未来重点布局方向,孟樸再次强调:‘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未来将等同于或超过智能手机。无论是AR、VR还是AI眼镜,都可能成为人手一台的设备,而机器人将进入家庭、工厂等各类场景。高通将努力在这些领域保持技术领先。’
在产品策略上,高通并未为每个新终端品类开发全新芯片,而是采取‘平台化’思路。‘手机作为单品类产品,具有极强的通用性和经济性,很容易利用现有芯片解决问题。但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和需求的分化,我们也会为特定场景开发专用芯片。’孟樸表示,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机器人、智能眼镜等新兴领域。
‘机器人与汽车有很多共性,未来我们将与产业伙伴共同探索合适的芯片方案。’对于AI眼镜,他坦言难点在于性能、能耗与成本的平衡,‘这对芯片厂商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