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月8日讯 (记者 毛明江 李佳怡) 作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专家,李开复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1988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开发的全球首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荣获《商业周刊》‘年度最重要科学创新’奖。此后,他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担任核心技术骨干,并曾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任院长及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2023年5月,随着ChatGPT引发全球AI产业爆发,李开复创立AI创新公司‘零一万物’并出任CEO,正式布局大模型领域。
在日前上海举行的零一万物华东数智大会后,《科创板日报》记者就AI投资热度、具身智能发展及企业组织变革等话题与李开复展开对话。
推理芯片需求激增,中国芯片企业迎机遇
针对当前AI大模型投资过热的现象,李开复指出,市场需关注应用层面的爆发而非单纯硬件投入。他强调:‘大模型应用的爆发将显著推动推理芯片需求增长。与训练芯片不同,推理芯片领域不存在英伟达式的高门槛,这为中国芯片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据其分析,随着基础大模型竞争持续,行业资源将更多向推理芯片倾斜,训练芯片在GPU及数据中心支出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
具身智能:中国供应链与AI技术的完美融合
谈及具身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李开复认为这是‘特别适合中国的业务’。他解释道:‘具身智能将中国在供应链和硬件制造方面的优势与AI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无论中美AI底层技术竞争如何,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中国都具备显著优势。’他进一步指出,大模型作为‘大脑’与机器人场景的结合,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价值所在。虽然零一万物目前未直接涉足具身智能项目,但李开复表示,公司愿与机器人行业合作,共同探索智能体技术的应用。
《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李开复
对话实录:AI如何重塑企业未来
记者:当前AI大模型及产业链投资热度极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开复:市场热衷讨论千亿美元级投资,但需明确:GPU销量增长和国产GPU发展是趋势,但AI真正的价值在于应用。对ToB、ToC用户而言,应用才是核心。随着市场份额向推理芯片转移,行业需区分推理与训练的投入。大模型应用爆发将推动推理芯片需求激增,而训练芯片在整体支出中的占比将下降。中国在推理芯片领域必将越来越强,这对本土企业是重大利好。
记者:您如何评价具身智能在中国的发展潜力?
李开复:具身智能完美结合了中国供应链与硬件优势。无论对中美AI技术竞争持何种观点,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中国都占据绝对优势。具身智能的‘具身’特性,使其能够融入大模型技术。若大模型应用于企业级AI,则形成智能体;若融入机器人场景,则成为具身智能。零一万物虽未直接开展具身智能项目,但愿与机器人行业合作,探索智能体技术应用。
记者:您对国内大模型企业如DeepSeek的发展有何看法?
李开复:国内开源模型中,阿里通义千问和DeepSeek是我们重点关注的。DeepSeek的升级动作和务实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其创始人梁文锋在未准备好时不会轻易推出新版本。我们期待其后续发布,并将第一时间进行适配。
记者:AI将如何改变未来企业组织形式?
李开复:OpenAI CEO奥尔特曼曾预言,未来将出现‘一个人的独角兽’——即一位CEO通过定制多个智能体处理市场、产品、技术、公关、财务、法务等事务。我认为,未来AI超级员工在企业中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形成‘一位高效管理者带领大量智能体’的模式。AI Agent的价值将通过企业营业额、利润等核心指标直接体现。
记者:零一万物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
李开复:我们不会参与基础模型的‘军备竞赛’,这是千亿级公司的领域。但头部大模型公司的投入将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零一万物的‘一把手工程’旨在与企业CEO共同制定AI顶层战略,输出路线图、技术栈、产品矩阵和交付里程碑。我们提供定制化AI服务,支持私有化部署、云部署及联合开发,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记者:在ToB市场激烈竞争中,零一万物如何保持优势?
李开复:ToB领域竞争激烈,但零一万物选择差异化路径。我们深度理解企业需求,尤其是CEO的关注点,通过提供战略制定、前置工程支持等独特能力创造价值。例如,我们可像麦肯锡一样协助企业制定战略,或像Palantir和SAP早期一样派遣工程师团队支持项目落地。这种‘基于结果’的商业模式,将推动AI从‘工具’向‘服务’再向‘结果’的价值升级。
智能体经济时代,AI Agent正成为企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而‘基于结果’的商业模式将重塑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