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杨振宁先生。
2023年10月18日,这位刚过103岁生日的物理学泰斗因病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出时,举国震动。10月17日下午,网络上曾流传先生离世的传言,西湖大学创始人施一公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先后辟谣,让公众稍感宽慰。然而次日,噩耗终究传来,这位代表科学追求与家国情怀的精神坐标,永远离开了我们。
国人对杨振宁先生的珍视,源于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学真理最本真的敬意。他的离世,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但正如他所取得的成就,他的伟大早已超越时间的验证,成为永恒的丰碑。
时间曾以极快的速度证明过杨振宁的伟大。1957年,年仅35岁的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仅用13个月便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下诺贝尔奖历史上获奖最快纪录。这一速度远超诺奖得主平均15年的等待周期,更遑论那些需数十年验证的成果。
然而,诺奖之于杨振宁,不过是惊鸿一瞥。真正奠定其科学史地位的,是1954年发表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一理论后续催生了7个以上诺贝尔奖,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它让人类首次看清微观世界的“建筑蓝图”,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的灵魂”。
规范场论的伟大,得到了权威科学家的“盖章认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说,20世纪物理学有三个里程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狄拉克的量子力学、杨振宁的规范场。杨振宁的好友邓稼先甚至赞誉,规范场论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美国物理学界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更写下:“杨振宁高高地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这些小问题里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时间是评价科学家的标尺,但杨振宁的伟大,不是以一年、十年来衡量,而是以一个世纪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为刻度。他的成就,让物理学殿堂永远铭记他的名字。
普通人或许难以理解规范场论等深奥成果,但通过排名座次丈量其伟大,虽显浅薄,却折射出公众对科学家最朴素的敬意。这种“民间叙事”方式,让科学巨匠在世俗语境中获得了另一种永生。
杨振宁先生的家国情怀,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1971年,中美关系刚现缓和迹象,他便毅然回国访问,成为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开了20多场学术报告,建言“中国要富强,必须重视基础研究”。此后数十年,他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首倡创建中科大少年班、发起成立面向中国的“学术交流委员会”、推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2003年,81岁的他归国,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兑现“从清华出发,终将回归”的誓言。
杨振宁先生的归来,绝不是安享晚年,而是“二次创业”。他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全球顶尖学者,促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跻身世界一流;82岁时仍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物理,每周两晚亲自答疑;推动建立“中美青年学者交流计划”,30年间累计帮助1200名中国学子赴海外深造。他用自己在海外科学界的崇高声望,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国际视野,拉近了与世界科技前沿的距离。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他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他眼中“人生又一个重要的决定”。他的伟大,不仅在于诺奖和规范场论,更在于他用一生回答了那个历久弥新的命题:科学家与祖国是什么关系?他的答案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高山仰止,风骨长存。对科学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贯穿了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国人对他的认知,也经历了从“为何归来”的疑问到“幸好归来”的珍惜。如今,他的伟大,早已不需要时间来证明。
杨振宁先生的象征意义在于,他是科学殿堂里的中国名字,也是民众心里不灭的星火。国人尊崇他,实则是景仰理性、探索未知,守护一个民族对科学的向往。这份集体意识的觉醒,比诺奖更珍贵,比岁月更恒久。保有对科学的热情以及对科学家的尊重,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德。
尽管时间流逝,科学生生不息。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精彩篇章。我们对杨振宁先生的哀悼与怀念,也是为了科学事业更好的出发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