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每经热评 | 杨振宁先生离世,科学精神永存无需证明

时间:2025-10-18 15:03:5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刚过103岁生日的老人,杨振宁先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10月17日下午,网络上突然流传起先生离世的传言,一时间,人心惶惶。好在,西湖大学创始人施一公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迅速回应,才让大家暂时松了一口气。然而,天不遂人愿,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还是因病在北京逝世,这无疑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国人为何如此珍视杨振宁先生?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代表着一种科学追求与家国情怀完美结合的精神坐标。他的离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他对中华民族科学、真理的敬意,是何等珍贵。他的伟大,早已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无需再用时间来证明。

杨振宁先生

回顾杨振宁先生的科学历程,时间早已证明了他的伟大。1957年,年仅35岁的他与李政道并肩,成为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从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到获奖,仅用时13个月,这一速度创下了诺贝尔奖历史上的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要知道,各类诺奖得主从成果问世到获奖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15年,有的甚至需要数十年。

然而,诺奖对于杨振宁先生来说,只是其科学成就的冰山一角。正如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获得诺奖,但业界公认其最伟大的科学贡献是相对论一样,真正奠定杨振宁先生科学史地位的,是他早在1954年就发表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以下简称规范场论)。

规范场论的伟大,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证明。在后续的发展中,此理论催生了7个以上的诺贝尔奖,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它让人类第一次看清了微观世界的“建筑蓝图”,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的灵魂”。

规范场论的伟大,得到了权威科学家的“盖章认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说,20世纪物理学有三个里程碑: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狄拉克的量子力学,三是杨振宁的规范场。杨振宁先生的好友邓稼先更是赞誉,规范场论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杨振宁与邓稼先

这样的成就,让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殿堂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物理学界评价他为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更是写下:“杨振宁高高地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这些小问题里耗尽了一生的时光。”这里的“绝大多数人”,指的是那些为科学问题皓首穷经的物理学家。

时间是评价科学家的标尺,但杨振宁先生的伟大,并非以一年、十年来衡量,而是以一个世纪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为刻度。他的科学成就,早已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了永恒。

对于普通人来说,谈论科学家往往隔行如隔山,学识能力有限,难以理解规范场论等深奥的成果。但人们仍然愿意通过排名座次来丈量其伟大,这虽然显得浅薄,却也折射出公众对科学家最朴素的敬意。即使无法穿越思想的深邃,也不妨碍大家仰望星空,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这种“民间叙事”方式,让科学巨匠在世俗语境中获得了另一种永生。

当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以耄耋之龄落叶归根时,也曾引来外界的一些讨论。但不得不说,国人对他作为伟大科学家及其家国情怀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971年,当中美关系刚刚出现缓和迹象时,杨振宁先生就毅然回国访问,成为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开了20多场学术报告,更是建言“中国要富强,必须重视基础研究”。此后数十年,他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杨振宁在中国

1978年,他首倡创建中科大少年班;1980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面向中国的“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1997年,在他的推动下,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高等研究院前身)。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归国,携家迁居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兑现了“从清华出发,终将回归”的誓言。

杨振宁先生归来,并非为了安享晚年,而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有生之年的“二次创业”。他陆续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全球顶尖学者,促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跻身世界一流;他82岁时仍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物理课,每周两晚亲自答疑,一站就是三小时;他推动建立“中美青年学者交流计划”,30年间累计帮助1200名中国学子赴海外深造。在某种程度上,杨振宁先生用自己在海外科学界的崇高声望和“面子”,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国际视野,拉近了与世界科技前沿的距离。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他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他眼中“人生又一个重要的决定”。杨振宁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诺奖和规范场论,更在于他用一生回答了那个历久弥新的命题:科学家与祖国是什么关系?他的答案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高山仰止,风骨长存。对科学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贯穿了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国人对杨振宁的认知,也经历了从“为何归来”的疑问到“幸好归来”的珍惜。如今,他的伟大,早已不需要时间来证明。

杨振宁先生的象征意义在于,他是科学殿堂里的中国名字,也是民众心里不灭的星火。国人尊崇他,实则是景仰理性、探索未知,守护一个民族对科学的向往。这份集体意识的觉醒,比诺奖更珍贵,比岁月更恒久。保有对科学的热情以及对科学家的尊重,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德。

尽管时间流逝,但科学生生不息。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精彩篇章。我们对杨振宁先生的哀悼与怀念,也是为了科学事业更好的出发与前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