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抗过敏、降糖及肿瘤治疗领域多款知名进口药将退出国内市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与去年部分网民对集采降价的欢呼不同,此次舆论中更多流露出对用药选择减少的担忧。据医疗领域博主@成都下水道(泌尿外科执业医师)透露,即将开展的第十一批药品集采中,原研药可能再次面临全面出局。
集采压力下的原研药困境
2024年12月第十批集采申报会后,原研药企业集体遭遇“价格门槛”。由于跨国药企无法接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多家企业选择主动退出中国市场。例如,国家药监局10月15日公告显示,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10mg)等80个药品注册证书被依申请注销,其中外资药企产品占比超过55%。

提前注销与战略撤退
现象显示,部分进口药厂商开始采取“提前注销”策略。以即将纳入第十一批集采的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I)为例,勃林格殷格翰已注销相关批文,直接放弃竞标资格。类似操作在肿瘤治疗领域更为突出:辉瑞制药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赛诺菲的利司那肽注射液、BioMarin的依洛硫酸酯酶α注射液(罕见病用药)等明星产品均主动退出市场。
集采规则优化:平衡药价与质量的新尝试
面对争议,国家医保局持续完善集采机制。第十一批集采规则呈现三大改进:
患者选择权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
从全球医药产业趋势看,仿制药替代专利过期原研药是常态。理论上,集采节省的医保资金可反哺创新药研发,惠及罕见病和肿瘤患者。但现实矛盾在于:国内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患者对进口药存在依赖心理。医疗专家指出,若仿制药能通过一致性评价且疗效稳定,患者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反过来将倒逼国内药企提升质量标准。
数据补充
据公开信息,此次注销的80个药品中,涉及抗过敏、降糖、抗肿瘤、罕见病治疗等多个领域。其中,辉瑞制药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注册时间早于2001年,赛诺菲注销的利司那肽注射液涵盖多种剂量规格,BioMarin的依洛硫酸酯酶α注射液则是国内唯一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VA型的药物。
信息来源
本文综合自:药财社、微博@成都下水道、四环青年
未经许可,请勿二次转载
转载授权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