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空巢老人:被遗忘的群体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某村一位89岁老人独自在家中去世,三天后才被发现。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农村空巢老人群体日益严峻的生存困境。
走进今天的农村,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空旷感。这种空旷并非物理空间的荒芜,而是人气与活力的彻底流失。年轻劳动力大规模外流,要么在城里打工,要么在县城购房定居,村中仅剩六七十岁的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
曾经热闹的小卖部、理发店如今或铁锁紧闭,或改作麻将馆。村小学撤并后,孩子们每天需乘坐校车往返镇上,单程耗时一小时以上。房屋虽在,田地未荒,但人却难觅踪影——这已成为中国农村的普遍写照。
对农村老人而言,每年最热闹的时刻莫过于春节。外出务工的子女拖家带口归来,村子瞬间焕发生机:欢笑声、哭闹声、孩童奔跑的身影交织成一幅温馨画卷。老人们忙前忙后张罗饭菜,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
然而,这种热闹如同昙花一现。正月十五过后,子女们陆续返城,先是外地务工者,接着是县城居民,最后连本地打工者也离开。老人们站在村口,望着渐行渐远的车影,直到完全消失才默默转身,回到那个只剩自己一人的空荡房屋。
从热闹到冷清的巨大落差,让许多老人在无人处暗自垂泪。他们的一天往往这样度过:天未亮便起床,在院子里转转,照料几株蔬菜,喂喂鸡,随便吃两口早饭,然后坐在门口,看着偶尔路过的行人或车辆,一坐就是大半天。
手机是老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但操作难题让他们望而却步。拨打电话需戴上老花镜,一个号码要按半天;想给子女发信息,既不会打字,又怕语音打扰工作。村头老王的老伴去年去世后,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到小卖部与其他老人聊天,内容无非是身体状况、子女归期和邻里生死。
有些老人通过饲养宠物缓解孤独,猫狗鸡鸭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一旦宠物走失或死亡,老人往往陷入长久的精神萎靡。还有老人通过打牌消磨时间,他们不在乎输赢,只为暂时忘却被遗忘的孤独感。
农村老人最畏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生病。身体不适时,他们首先选择硬扛,原因无非是怕花钱、怕给子女添麻烦。村卫生室条件有限,稍重病情就需前往县城,但路费、医药费对老人而言是沉重负担。尽管新农合能报销部分费用,但自付部分仍让老人望而却步。
更令人心酸的是,许多老人就医时无人陪同。叫子女?他们在外地难以及时赶回;求邻居?对方也是自顾不暇的老人。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独自拖着病体去县城看病,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并不罕见。有些老人因此延误治疗,小病拖成大病,最终在子女赶回前离世。
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享受的资源极为有限。城市老人楼下就有社区卫生站,公园里有锻炼聊天的伙伴,超市、银行、医院近在咫尺。即使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也能基本自理。
反观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医疗条件差等问题突出。老年活动设施要么缺失,要么距离遥远。有人建议农村老人进城养老,但生活成本、环境适应、语言沟通等问题让这一方案难以实施。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突然要适应城市生活,谈何容易?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愈发显得沉重。外出务工的子女自身漂泊不定,房租、子女教育、日常开销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将老人接进城照顾,高昂的房租和老人不适应城市生活的问题难以解决。在县城购房的子女也面临工作压力、子女教育、房贷等多重负担,平时难以照顾老人。
本地工作的子女虽能就近照顾,但收入微薄,面对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需求往往力不从心。有儿有女的老人尚且孤独,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则更显绝望。他们虽能获得政府基本生活保障,但精神慰藉、生病照顾、后事料理等问题仍无解。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话,在当下显得尤为沉重。许多人总想着等条件改善后再孝敬父母,等买了大房子再接老人同住,等赚更多钱再给老人最好的生活。然而,时间不等人,生命更不等人。
没钱不要紧,多打几个电话;没时间也不要紧,平时多和老人分享生活。只有陪伴多了,老人的心里才不会空。死亡是必然的,但怎么死却有很大区别。孤独、恐惧中死去,和被爱包围着离开,差别很大。
人生只有一辈子,下辈子自己和父母不会再遇见。所以,对老人好点吧。愿他们都能等到天亮,也愿他们晚年都能有光。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