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全球仅存不足250只!广东成功人工繁殖黑丛尾猴幼崽

时间:2025-10-26 14:01:28 来源:万象硬核本尊 作者:万象硬核本尊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读者,点击右上角“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5年春季,广东清远长隆森林王国的鹦鹉雨林展区迎来历史性时刻——一只雌性黑丛尾猴“二妮”成功诞下幼崽!这一消息让整个保育团队沸腾不已。

自2019年入驻长隆以来,“二妮”已历经两次失败妊娠,此次终于在第三次受孕时传来喜讯。



幼崽父亲“大壮”作为种群优势雄性,凭借健硕体格和沉稳性情成为繁殖核心。这对“明星夫妻”的结合,承载着保育团队对物种延续的厚望。

当健康的小生命呱呱坠地时,现场工作人员无不热泪盈眶。



黑丛尾猴作为全球最珍稀的灵长类之一,现存野生种群不足250只,其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

然而,这份承载希望的喜悦仅维持了短短三小时。

出生第三小时,猴群中一只年轻公猴突然发动袭击,趁“二妮”短暂休息时抢走幼崽。监控画面显示,被抢幼崽在陌生公猴怀中剧烈挣扎,发出微弱吱吱声,身体因寒冷和恐惧不断颤抖。



保育团队立即意识到危机:黑丛尾猴社群虽为多雄多雌制,但雄性间为争夺地位常对幼崽下手。此次抢夺行为,正是年轻公猴试图削弱“大壮”领导地位的策略。

尽管“二妮”奋力追赶,幼崽仍因长时间脱离母乳面临脱水危机。当工作人员接手时,发现其体温偏低、体重仅198克(比正常新生幼猴轻20克),口腔黏膜干燥,情况危急。



保育团队迅速启动“人工育幼”预案,经过两小时谨慎引导,终于将幼崽安全转移至动物幼儿园育幼室。

育幼室内,工作人员为小生命打造了“模拟母怀”环境:保育箱内铺着仿母猴毛发的绒布,顶部红外灯维持35℃恒温,还原幼猴依偎母体的温热感。



针对幼崽特殊状况,育幼团队制定了精细化照料方案:

每4小时喂食一次,每日6顿,使用特制容器模拟母猴哺乳角度与节奏,防止呛奶;喂食后轻柔按摩腹部助消化,还原“二妮”的哺乳行为。



两周精心照料下,幼崽体重增至229克,活动力显著提升,不仅能抓握特制攀爬绳,还会向保育员发出清脆叫声。

这场生命守护战的背后,是长隆十余年积累的珍稀物种保育技术。

那么,这只引发全球关注的小猴子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雨林黑毛精灵·】——»

这只在育幼室茁壮成长的幼猴,属于全球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之一——黑丛尾猴,因其独特外貌被誉为“雨林黑毛精灵”。

从生物学特征看,黑丛尾猴堪称自然界的“时尚达人”:

体长40-46厘米,尾长35-38厘米,成年雄性体重仅3.1千克左右,体型如人类婴儿般袖珍。



其头部至肩部毛发浓密柔软,前额毛发膨起形成独特“高发际线”;雄性面颊周围长有银白色颊毛,如络腮胡般与乌黑头顶形成鲜明对比(雌性无此特征)。

面部结构同样特殊:鼻孔极度朝向两侧,鼻梁短而扁平,一双琥珀色大眼睛灵动有神,警觉时眼神如网络表情包般可爱,这也是其被称为“魔猴”的原因之一。



更独特的是其手指结构:食指与中指间存在特殊机能中枢,这一特征在僧面猴科中极为罕见,助其精准抓取树枝与食物。

作为典型的“树栖隐士”,黑丛尾猴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海拔云雾林及亚马逊河流域原始密林,偏好海拔300米以下低地雨林上层活动,几乎从不下地。



昼行性的它们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中午则躲于树荫休息。群体通过不同音调哨音交流:尖锐如笛者用于警示危险,低沉绵长者用于召集同伴。

其食谱中植物种子占比达66%,远超其他灵长类,辅以少量水果与昆虫。这种特殊饮食结构造就了独特消化系统,也使其对栖息地植被完整性要求极高。

社群生活中,黑丛尾猴展现出复杂社会行为:



每个种群由8-30只个体组成,以优势雄性为核心,雌性负责哺育,年轻雄性承担警戒。生殖季节集中于雨季,孕期约5个月,每胎通常产1仔。幼体生长缓慢,哺乳期内紧贴母猴胸部或腹部活动,依赖关系持续6个月以上。人工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达15年。

然而,这个“雨林黑毛精灵”正面临灭绝危机:

2008年,IUCN将其列入红色名录“极危(CR)”级别;至2025年,全球野生种群已不足250只,比大熊猫更稀少。更严峻的是,由于其习性隐秘,野外调查难度极大,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全球不足250只的数字触目惊心,但清远长隆的成功繁殖让我们看到希望。



在人类不懈努力下,这些雨林中的“黑毛精灵”终将摆脱灭绝命运,继续在地球上书写生命传奇。

参考:
中国日报网《清远长隆森林王国喜添新丁 极危物种黑丛尾猴宝宝成功人工育幼》2025-4-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