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晚间,A股市场再次掀起财务造假风暴,复旦复华、思科瑞、绝味食品三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均因财务造假行为被监管部门查实,并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公告,三家公司股票将于9月22日停牌,并于9月23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处理),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次被查处的三家公司涉及财务造假手法多样,包括少计成本、虚增利润、隐瞒收入等典型问题,累计影响金额数千万元至上亿元不等,违规行为跨度最长达五年。这一系列集中式的合规风险暴露,凸显了当前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的审查力度持续增强。
根据复旦复华发布的公告,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确认其2019年、2020年和2023年三份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行为。公告显示,公司在相关年度财报中累计少计营业收入5324.42万元,累计虚增利润8106.55万元。
具体来看:
监管部门拟对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包括警告和400万元罚款;同时,对董事长赵文斌在内的6名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根据《股票上市规则》,复旦复华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处理,A股将于9月22日停牌一天,自9月23日起更名为“ST复华”,股票代码保持不变,日涨跌幅限制调整为5%。这意味着,复旦复华成为此次ST处理名单中虚增利润金额最高、违规年度跨度最长的公司之一。
与复旦复华类似,思科瑞也在同日公告收到四川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监管通报,思科瑞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主要表现为虚增营业收入996.04万元,虚增利润总额700.54万元。
由于上述行为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监管部门拟对公司作出如下行政处罚:
思科瑞股票也将于9月22日停牌,自9月23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思科瑞”,扩位简称同步调整为“ST思科瑞微电子”。此外,交易机制也将发生变化:在风险警示期间,公司股票不进入上交所风险警示板交易系统;同时,投资者在每个交易日内通过竞价、大宗及盘后定价交易累计买入的股份,不得超过50万股。这表明,思科瑞在上市仅三年后即被ST,合规性问题暴露之快、监管介入之早,也反映出近年来对科创企业财务披露的审查力度持续增强。
绝味食品同日在公告中披露,其已收到湖南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涉嫌违法行为的调查阶段已结束。根据查明的情况,公司在2017年至2021年之间,未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计入相应年度财报,导致相关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未如实披露。
此次被认定的违规行为,贯穿连续五年年度报告,虽未明确披露具体金额,但影响年度跨度最长,且与公司业务结构密切相关。监管部门拟对公司作出行政处罚:
根据安排,公司A股股票将于2025年9月22日停牌一天,自9月23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调整为“ST绝味”,证券代码保持不变。这一处理也意味着,绝味食品成为三家公司中唯一一家因连续五年收入披露不实而被ST的品牌消费类企业。
从三家公司的公告看,本次处罚都集中于“信息披露违法”这一基本违法类型,处理结果也均为警告 + 罚款 + ST处理的组合动作,统一于9月23日落地。这类同步式的合规处罚并不多见,反映出当前监管体系中对财务造假问题的高压态势正在延伸到多个层面。
无论是科技型企业、消费连锁品牌,还是老牌上市公司;无论是近年新上市的公司,还是运营多年的老牌企业,只要存在虚增利润、虚构收入、隐瞒财务等行为,都难以回避强制性信披监管工具的落地执行。
以上三案目前仍处于“处罚事先告知”阶段,最终处理结果以监管部门正式公告为准。但无论结果如何,股票简称变更、交易受限、责任人被罚等一系列明确动作,已足以对市场发出强烈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