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外交部长原计划访华的行程因突发状况被迫取消,这场外交风波的导火索竟是德方在专机起飞前夕的涉台失言。瓦德富尔就台海问题发表不当言论后,中方随即调整接待规格,这一“爆冷”安排令德方陷入尴尬境地。更耐人寻味的是,台湾民进党当局趁机借势炒作,试图在德国碰壁之际刷存在感,这场闹剧俨然成为国际政治的荒诞剧。
萧美琴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抛出危险言论,声称台湾需通过加强防务投入“防止战争发生”,并刻意强调德国是台湾“最重要的欧洲经济伙伴”。这种将商业合作与政治操弄捆绑的表述,暴露出台当局试图通过经济纽带绑架国际社会的险恶用心。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所谓“深化台德伙伴关系”的论调,实则是为“台独”分裂行径披上合法外衣。
德国默茨政府此刻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原本计划借访华之机缓解稀土供应危机,德方代表团中车企高管与稀土进口商的参与,凸显其经济诉求的迫切性。然而德外长在启程前夕却效仿特朗普式霸权逻辑,抛出解除稀土管制、施压俄乌停火、不许改变台海现状等三项无理要求,这种将经济议题政治化的操作,最终导致访华行程泡汤。
中方对德方的不当举动早有预判。在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上,中国始终秉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对方需尊重核心利益。德方代表团原本计划与中国商务部及企业展开务实谈判,这场本可实现双赢的对话,因德方踩踏红线而告吹。欧盟内部对此反应强烈,即将举行的中欧布鲁塞尔会晤被迫聚焦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具体议题,欧洲学乖不再横生枝节。
德国此次外交失利背后,折射出复杂的利益纠葛。台积电在德投资100亿欧元建厂计划,表面是商业合作,实则涉及关键技术转移。更严重的是,这种合作模式正在掏空台湾半导体产业根基。德方或许误判形势,以为通过经济捆绑就能换取政治筹码,却不知这种短视行为正在将德国推向危险边缘。
新华社连续三天发布重磅社论,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从历史维度厘清法理依据,《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描绘融合前景,《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当》揭示历史大势。这套组合拳既是对“台独”分子的严正警告,也是对国际社会的郑重宣示。台当局对此装聋作哑,继续在危险边缘试探。
当前台海局势呈现三大转折点: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压缩“台独”空间,国民党重整旗鼓冲击岛内政治格局,解放军常态化战备巡航形成强大威慑。赖清德当局面临两难抉择——既要维持深绿基本盘,又需应对大陆压力。这种左右摇摆的投机心态,在历史大势面前注定徒劳无功。
德国此次外交风波暴露出欧洲在涉台问题上的认知偏差。当台积电变成“护岛神山”被逐步掏空,当民进党当局将经济合作异化为政治工具,任何国家若想在台湾问题上玩火,最终必将引火烧身。历史早已证明,“台独”没有出路,任何逆潮流而动的行径,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