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又沸腾了!继南北两大飞机制造基地的六代机验证机先后亮相引发持续热议后,沉寂一段时间的“成六代”——外界口中的歼-36,再次爆出猛料!美国知名军事科技网站“驱动”(The Drive)最新披露:歼-36的第二架验证机已完成试飞,且与首架相比,至少有三处关键部位发生颠覆性改变!
消息一出,全球目光聚焦。这不仅是零件的简单调整,更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令人惊叹的高速迭代能力与清晰的技术路径。短短数月,从首飞到第二架验证机上天并展现重大设计变更,这种“边飞边改、小步快跑”的节奏,连一向苛刻的美媒都忍不住用“非凡成就”(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形容。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歼-36二号机的三大关键升级,看看其中藏着哪些玄机?

第一大革新:进气道“大一统”,DSI成六代机标配
最显著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呼吸系统”——进气道。首架歼-36验证机采用“混搭”设计:腹部两侧为加莱特进气道,背部隐藏DSI(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而第二架验证机直接“做减法”,将腹部两侧的加莱特进气道全部替换为DSI构型,实现全DSI进气道的“大一统”。

DSI进气道对中国军迷而言并不陌生。从枭龙(JF-17)到歼-20,再到海四代歼-35,技术日益成熟。其最大优势在于结构简洁:通过精心设计的鼓包,甩掉传统超音速进气道复杂的附面层吸除装置、放气门等“累赘”。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可靠性提升、迎面阻力降低、与机身融合度更高、隐身性能更强、日常维护更便捷。早期有人质疑DSI在高速(如1.5马赫以上)的表现,但如今从枭龙到歼-20、歼-35、歼-36乃至沈飞六代机验证机均选择DSI,疑虑早已消散。DSI已成为中国先进战机的“技术名片”,技术成熟度毋庸置疑。此次歼-36二号机的选择,是对这套“看家本领”的再次优化与极致运用。

第二大革新:尾喷管“改弦易辙”,隐身与制空成核心
若说进气道的改变是“优化升级”,那尾喷管的调整则是重要的“设计转向”,甚至更吸引专业目光。首架歼-36原型机采用连续弧形推力矢量尾喷管,侧重减阻与隐身优化。而二号机换装了与美军F-22“猛禽”高度相似的二元矩形截面推力矢量喷管。

这一变化信号明确:歼-36将隐身性能与制空作战能力置于核心位置。二元矢量喷管的特点在于:虽偏航控制能力不如全向矢量喷管(主要提供俯仰控制),但隐身收益(后向雷达和红外信号)与减阻效果突出。矩形截面能更好融合机身尾部,散射控制更优;同时缩短起降距离,加快超音速减速响应,结构更可靠耐用。无独有偶,沈飞六代机验证机也选择二元矢量喷管。南北两大巨头在此关键点上“英雄所见略同”,足以说明中国六代机对极致隐身与强悍制空能力的绝对优先级考量。美国“驱动”网站分析指出:这种调整不仅强化了歼-36作为空优平台的定位,更利用推力矢量技术解决了大迎角飞行状态下的机动性与稳定性难题,因矢量推力能提供额外俯仰、偏航操控力矩,拓展飞行包线。

第三大革新:起落架“小改动大智慧”,实战化思维凸显
相比前两大“大件”的改动,起落架的变化看似不起眼,却最能体现设计师的务实精神与量产化思维。首架歼-36采用串列双轮设计,而二号机改为并列双轮构型,类似舰载机常用的“小车式起落架”。

可别小看这一变化,门道颇深:
小尺寸机轮惯性更小,轮胎磨损降低,寿命更长;
刹车机构分散布置,散热效率更高,制动效果更稳定可靠;
单个轮胎受损时,另一个仍能支撑,生存能力显著提升;
承受相同载荷(尤其是着陆冲击)时,这种布局允许使用更小的起落架支柱与更紧凑的收放舱,减少机身开口面积,既利于隐身,又能为结构减重。
这一改动,表面是支撑结构调整,实质是强烈信号——歼-36设计正从“技术验证”阶段快速迈向“实战化量产”阶段。它追求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与易维护性,每一克重量、每一个开口都精打细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往往是真正战斗力的保证。

“中国速度”背后的底气:体系的力量
歼-36从2024年底首飞到第二架验证机完成试飞并展现三大核心升级,仅用数月时间。这种“边试飞、边改进、边迭代”的疾速模式,不仅让美媒叹服,更让全球看清中国航空工业研发体系的惊人效率。它意味着试飞数据能被瞬间转化为设计改进,将原型验证到定型量产的周期压缩到极致。反观大洋彼岸,美国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六代机项目深陷预算泥潭与技术瓶颈,原型机试飞一拖再拖,与歼-36的进展形成鲜明对比。

从歼-20打破垄断,到如今歼-36以惊人速度迭代升级,中国航空工业用坚实脚印宣告了自主创新研发体系的全面成熟。歼-36在进气道、尾喷管、起落架上的每一处精进,均非闭门造车,而是基于海量真实飞行数据的精准优化。其背后,是材料科学的突破、制造工艺的飞跃、飞控算法的精妙,更是全产业链高效协同的磅礴伟力。

结语:领跑者的姿态
歼-36二号机的三大突破,清晰勾勒出中国六代机的发展脉络:以实战需求为铁律,以技术成熟为基石,以体系协同为引擎,追求隐身、机动、可靠性的全面跃升。这种高效的研发节奏与务实的技术路线,不仅将确保歼-36实现对现有五代机的代际碾压,更让我们在关乎未来数十年制空权的六代机竞赛中抢占先机。当歼-36最终定型列装,解放军的空中利剑必将迎来脱胎换骨的质变。而中国航空工业,也正以这种令人信服的“中国速度”与“中国精度”,在全球航空技术的巅峰竞技场上,稳稳站定领跑者的位置。这速度,这实力,就问一句:还有谁?!
#热点观察家#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