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教授高铁5小时赴讲座遭冷遇:学生玩手机背后的教育困境

时间:2025-10-31 14:32:44 来源:小羽叨叨叨 作者:小羽叨叨叨

“你问别人,我正忙着上分呢”——当一位风尘仆仆从北京坐了5个小时高铁赶来的教授,在讲座互动环节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整个会场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这一幕,不仅让教授感到心寒,也引发了社会对于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

出发前,校方曾向教授承诺,学生们对这场讲座期待值极高,现场必定座无虚席。教授听后满心期待,认为这将是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碰撞,能够与学生们擦出思想的火花。



为了这场讲座,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准备内容,积极与学生互动,期望能够营造出热烈的交流氛围。然而,现实却与预期大相径庭。讲座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低头玩手机,对教授的精彩讲解置若罔闻。

讲座结束后,意难平的教授在网上发帖,字里行间流露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失落,甚至将问题归结于二本学生的素质。这一言论,无疑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和讨论。



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大多并非自愿参加讲座,而是出于学校的强制要求。有些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才勉强出席,而且很多学生的专业与讲座内容毫不相关,自然提不起兴趣。

这场本应是双向奔赴的讲座,最终却变成了互相消耗的误会。教授带着高铁的疲惫和满心热忱而来,看到的却是玩手机的学生;学生带着为学分凑数的无奈而来,面对的却是没兴趣的内容。

网友纷纷批评学生们太不尊重教授,但尊重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如果教授能多体谅学生的被动处境,学生能多包容教授的心血付出,也许这场讲座就不会变成这样,教授也不会轻易给所有二本生贴上“素质低”的标签。



讲座上学生玩手机,更应该探究的是“为什么不想听”。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注意力的无声博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学生之所以吝啬他们的注意力,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在衡量:“我付出的这段时间,能换回什么?是即时的知识、未来的机会,还是仅仅一张已参与的证明?”当讲座无法提供高于手机内容的价值回报时,他们的选择,与其说是素质差,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本能的注意力经济决策。

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无论是名校生还是二本生,大家都处在不同的角色和位置上,有着各自的压力和期待。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份无形的心理契约。教授认为的契约是:“我带着知识与诚意而来,你应回以尊重与倾听”。而学生看到的契约却是:“学校用学分要求我到场,我人到了,便是履行了合同”。

双方从一开始就在执行两份完全不同的协议,这场误会与摩擦,几乎是一种必然。而教授给二本生贴上素质差的标签,不仅是傲慢,更是一种短视。他们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中最庞大、最坚韧的基座,是未来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培养塔尖的精英,更是托举起每一个努力向上的普通人。他们的奋斗,同样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我们剖析制度的困境,理解学生的无奈,是希望找到问题的根源。然而理解困境不等于认同躺平。的确,在如今的大学里,我们能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全国超过85%的大学生上课会睡觉,82%的大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来打游戏、刷视频。好多大学生都是下课熬夜打游戏,上课睡觉补觉,这好像都成了常态。人民日报还专门发文批评过这种现象,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下课不是吃零食追剧就是打游戏,考试没范围就不会考,给了范围也只会背答案,上学不知道喜欢啥,毕业也不知道该干啥。

我们都听过那句话: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这话听着像老生常谈,但世界的规则往往就是这么现实。今天你感觉是混过去的日子,明天可能会发现,是日子悄无声息地混掉了你更多的选择权。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人生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就那几年,可别在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别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