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奔五奔六的70后:为何不建议回老家发展?真实案例解析

时间:2025-09-20 15:25:04 来源:小马达情感故事 作者:小马达情感故事

奔五奔六的70后,若在外面混得不如意,是否应该选择回老家发展?我的答案是:慎重考虑!农村老家,或许已不再是你曾经的避风港。为何这么说?因为我堂哥的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堂哥今年五十四岁,是个老光棍。他在东莞的电子厂干了整整二十年,从流水线上的小伙子熬成了带徒弟的老师傅。本以为可以干到退休,但前年秋天,厂子倒闭,他被迫失业。拿着9万多的补偿金,他在东莞的出租屋里蹲了半个月,想再就业,但已经奔六的他,在外面一时很难找到工作。

于是,他决定回村种种地,等着退休领退休金。然而,等他真的回了村,才发现回老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退路。

家里长期没人住,院墙已经塌了大半,草长得能没过膝盖,老井也干了,井台爬满青苔。虽然家里东西都保存得很好,随便收拾下还能住,但却有一股让他很不适应的味道。

老邻居三叔公直接抨击道:“你这岁数回来能干啥?地里的活二十多年没碰过,哪样你还拎得清?村里年轻人都走光了,就剩些老头老太太,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村里早不是以前那样了。以前谁家盖房子、娶媳妇,喊一嗓子半个村的人都来帮忙,而现在就连办丧事,抬棺材都得从镇上雇人,并且一天给二百块钱人家才愿意来。

堂哥想找小时候一起摸鱼的发小聚聚,并找找工作机会。结果,一个发小在县城开超市,电话里说得很是热闹,但等了半个月,连个微信消息都没有。另一个发小去镇上帮儿子带娃了,一见面就聊家常琐事,孙子报了多少补习班,物业费一个月多少钱,儿子买的房子月供多少等等,搞得堂哥这个单身汉插不上话。

回家待了一个月,找了好多熟人打探工作,可一直没找到。后来在镇上开杂货铺的表哥,让堂哥过去帮忙,管吃管住一个月2000元。堂哥挺高兴的,但到了批发市场,看着满架子的酱油醋,他压根分不清生抽和老抽。算账时更糟,以前在工厂记工单时闭着眼都能算,可如今对着计算器按半天,还能把五十元的账算错。干了快一个月,都还没上手,搞得表哥的店铺很乱,于是很无奈地辞了堂哥。



最让他难熬的是村里的人情世故和那些扎人的眼神。刚回来不久,村里一位老人办寿宴,当时村里的随礼标准早就涨到了200元起步,可堂哥不知道,随了100元,直接让抄写礼金的人抛来不屑的眼神,后面也把他安排在宴席最角落的桌子。宴席上,很多人扎堆聊的不是谁家孩子在省城买了大三房,就是谁家闺女嫁了开公司的老板,或者谁谁谁又怎么发了财等等。

有个特八卦的大妈,看见堂哥回来了,就直接问道:“强子,在东莞二十多年,挣大钱了吧?听说那边工资都上万呢!”堂哥当时特别尴尬,只能含糊着说:“还行,能混口饭吃。”散席时,他却听见有人在背后嘀咕说他:“这个强子,肯定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尤其是看那寒酸样!200元红包都给不起!”



邻村的老周,是堂哥初中时的同学,四年前失业后,也跟堂哥的想法一样,回到农村发展。当时老周从上海回来,直接揣着十几万在镇上开了家五金店。本想着凭着在上海见的世面能做点生意,结果却出了岔子。先是店铺装修,找的县城施工队技术不咋滴,还偷工减料,搞得装修效果很差。开业后,他卖得东西,年轻人嫌款式老,老年人嫌价格贵,最终开了不到一年就关了门,如今在村口收废品,一天挣五六十块。

老周见到我堂哥时,就这样劝过他:“兄弟,听我一句劝,还是回城里去吧,城里再难,好歹挣钱机会多,并且没人天天盯着你问挣多少钱。而老家可不一样,你混得好不好全写在脸上,比账本还清楚。”



后来,堂哥也试着去老家县城找活干,但老家的县城终究不如外头的大城市。去应聘小区保安,人家看他头发白了一半,直截了当地说:“叔,我们只招45岁以下的。”去应聘保洁,主管说他手脚慢,干不过那些四十来岁的妇女。最后在一个工地找了个看材料的活,人家是要他了,但工资一般般,居住环境更是糟糕,睡在活动板房里,冬天冷夏天热。

好多次夜晚,堂哥被热醒后,总能想起东莞出租屋的空调声。去年冬天,东莞的老同事给他打电话,说原来厂子旁边的物流站招分拣工,管吃管住一个月五千,就是得熬夜。堂哥挂了电话,看着板房窗外的星星,突然就哭了。

东莞的星星和老家的星星没两样,可在东莞,就算累得沾床就睡,也没人问他以前是干啥的,没人盯着他的钱包看,更没人背后说他是失败者。



于是那年春节,他也没在家里过年,直接收拾东西去了东莞做起了物流分拣工作。在那边他自己租了个小房子,每天从晚上八点忙到凌晨四点,虽然物流站点的工作很累,可他却觉得这样很踏实。他说,在外头工资稳定,扣除一些生活开销以外,每个月都能能攒下两千,另外公司还给买社保。

每当深夜下班,肚子饿了,路边也有炒粉炒面卖,虽然每次下班不知是算晚上,还是算早上,但他每次坐在路边吃着东西,看着眼前来往的车流,就会觉得比在老家要自在。

前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了一件事,他说还是在外面的大城市更有发展,再怎么样也能找个工作混口饭吃。而且就算摆个摊,也不会让自己饿死,他说他们物流站旁边有个大叔摆摊卖烤红薯,一天能挣三百多,他正跟着学,等以后物流站不要他了,他也去摆摊。

他说现在才明白,那些天天说“等老了就回老家养老”的人,大多没真回来过的。他们不知道田埂上的草能把皮鞋扎破;不知道随便修个老屋要花几万块;也不知道晚上八点全村就黑灯瞎火,连个散步的地方都没有;更不知道想找个人聊聊天,翻遍通讯录都找不到合适的人。



说真的,对于奔五奔六的70后来说,早就没退路了。出门在外,老家早已变成了一个乡愁,再也不是我们的避风港。城里再难,至少有份活儿让你忙,有个小角落让你躲。我们这代人从农村走出去,早就被城市磨成了另一个样子,老家的泥土再亲,也养不熟我们这双习惯了柏油路的脚。

所以,要是你也跟我堂哥一样,在外面混得不太好,可千万别轻易回老家。城里再苦,好歹有机会,有盼头,而老家的日子,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