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的社交平台上,香港的工资水平总能引发一阵惊叹。有人晒出洗碗工招聘启事,月薪直接1万起步;外卖骑手拼一拼,一个月能跑到三四万;工地上的木工、泥瓦工,轻轻松松也是三四万;开挖掘机的老司机,更是能领到五万以上的工资。甚至还有爆料称,一些冷门工种,比如掏粪工,一次活儿能收2000港币,如果一天接四五单,一个月就是二十万。
看到这些数字,不少内地人心里打鼓:要不要直接收拾行李去香港打工?然而,现实很快给你泼一盆冷水。香港虽然收入看起来很美,但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却选择离开。过去三年,香港净流出的人口接近19万,职位空缺不断增加,很多行业连招工广告都挂了大半年无人问津。
看似金光闪闪的高薪背后,其实是沉重的生活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
01
很多刚到香港的打工人都会有一个错觉:工资到账那一刻,眼睛都亮了,觉得自己终于过上了梦想生活。可等到月底算账时才发现,钱包里的钱像漏斗一样,不知不觉就空了。
先说住房,要在市区租一套一居室,起码两万港币,稍微偏远的地方也要上万。至于买房,那更是天方夜谭,市区均价早就突破每平米二十几万港币,全球第一的房价不是浪得虚名。很多普通家庭一辈子都供不起,只能在楼市边缘徘徊。
再看看日常开支,坐一次地铁几十块,往返一趟轻轻松松就过百,出租车更贵,起步就三十港元。吃饭同样要命,一份快餐五六十港币,还不一定管饱。有人算过账,一个三口之家,如果过得再普通一些,房租、水电、交通和伙食加起来,每个月少说也要五六万。这样一来,再高的工资也被蚕食得差不多,存钱成为奢望。
02
在外界的想象里,工资高应该意味着岗位抢手,但在香港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2023年,本地企业的职位空缺接近8万个,空缺率创下近十年新高。原因其实不复杂,不少香港人选择了离开。
有人去了英国、澳洲、新加坡,图的是教育、医疗和更宽松的生活环境。也有人干脆搬到内地,租个房子、开个车,生活质量立刻提升好几个档次。
对比之下,香港再高的工资都显得没那么诱人,而留下来的企业则叫苦不迭。餐饮业缺人,导致不少餐馆只能缩短营业时间;建筑业工人不足,项目进度一拖再拖;连快递、外卖这样的行业,都时常因为没人干而服务打折。高薪已经不再是万能的筹码,很多岗位宁愿开出比以往高出两三成的工资,也难以招到合适的人。
03
很多香港人说得直白:你看见的是月薪五万,但他们过的是月光生活。收入看似丰厚,其实在高房价、高物价的背景下,留不下什么积蓄。更现实的是,未来的压力让人焦虑。
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账户上没个八位数,根本不敢谈退休。可笑归可笑,这句话却反映了大多数香港人的真实心态。于是,省钱成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近几年兴起的一个现象叫“香港赚钱内地花钱”。
周末一到,不少香港人开车、坐高铁,往深圳、东莞、惠州跑。因为在那边,一顿饭只要香港的三分之一,购物同样划算。很多内地商家也看准了这波消费潮,专门针对香港人做促销,搞得不少餐厅、商场周末直接被挤爆。
这种跨境消费其实和内地大城市的情况有点像。北京人去秦皇岛度假,上海人去苏州、无锡周末游,深圳人则扎堆惠州。这些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逻辑:钱越来越难挣,不敢随意挥霍,必须追求性价比。
04
对香港人来说,留下意味着要接受高成本的生活,走出去则要面对陌生环境和新的挑战。很多人选择走向中庸之道,在香港赚钱,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便利,把消费和生活的一部分转移到内地。
这种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减轻了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它无法解决香港本地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高房价绑架了年轻人的未来,高物价压缩了家庭的幸福感,工作虽然能保证收入,却无法带来安全感。于是,人口外流便成了必然结果。
05
表面上看,香港的打工人月薪动辄几万,羡煞旁人。但真相是,这些收入在高昂的生活成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房价像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消费支出像无底洞,让人不断焦虑。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宁愿离开,去寻找一个能让收入和生活匹配的地方。
这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一个更普遍的问题:高薪并不等于幸福,生活质量才是决定去留的关键。无论是香港,还是其他地方,如果不能让普通人感受到安稳与希望,哪怕工资再高,也留不住人。真正的幸福感,从来不是数字,而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份轻松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