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香港旅游遇冷:信任缺失与服务短板导致内地游客流失

时间:2025-09-20 20:24:25 来源:青眼财经 作者:青眼财经

过去,当人们提起香港,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高楼林立、购物天堂以及港味十足的城市印象。那时,身边总不乏刚领到工资就直奔香港,购买护肤品、奢侈品,或是品尝街边小吃的朋友。一到假期,朋友圈便成了维港夜景和中环橱窗照的“比拼场”。



然而,短短几年间,这股热潮仿佛突然断了电。如今,越来越少的人提及要去香港游玩,取而代之的是重庆的夜景、长沙的小吃、成都的慢生活。这并非一时兴起的转向,而是信任感悄然断裂的信号。



以前,大家热衷于前往香港,是因为那里既洋气又熟悉,既能体验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又能看到港剧里熟悉的街头巷尾。中环的叮叮车、铜锣湾的扫货、庙街夜市的宵夜,走哪儿都像是在片场游走。自由行一放开,香港简直成了打卡的必修课,购物之外,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



看到路牌上简体字转繁体、听到熟悉的粤语对话、还有从小看大的TVB场景,仿佛进入了一段“自己记忆里的城市”。但现实很快露出了另一张脸。当你用普通话点餐时,可能会被服务员怼一句“听不懂”;问个路,对方可能面无表情地飘走;打个出租车,司机可能翻个白眼,开口就是火药味。你还没来得及体会浪漫,就被冷脸泼了一盆冷水,那种从期待到失望的落差,比价格贵更让人劝退。



很多人说,香港人本来就性格直,没什么恶意。可话虽这么说,当一个城市连最基本的热情都吝啬给游客时,它就很难被选择第二次。而真正让人不想再去的,其实不是贵,是不被欢迎的感觉。



尤其是近年来在网络上频频看到一些本地网红,暗戳戳拍视频讽刺内地游客没素质、说话土气、蹲路边丢人。这种隔着屏幕的优越感,不只是嘴臭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戳碎了游客的信任感。一旦信任感没了,再熟悉的城市,也会变得陌生。曾经的情怀,会变成刺人的回忆。



对比一下就更明显了。国内的西安、成都、苏州,甚至是宝藏小城如台州、淄博,都在卷服务、拼体验、抢游客。连小摊都配备收银码、语音播报、扫码点评。哪怕是民宿老板,也愿意亲自接站,递上热水,推荐本地小吃。而香港这几年却还沉浸在过去的光环里,公共设施没跟上,景点缺乏维护,节假日拥堵严重,厕所、座椅少得可怜。就像一个不愿长大的老大哥,明明掉队了,却还端着架子。



再看东南亚国家,泰国推签证优惠,夜市干净又有趣;新加坡搞夜间动物园和滨海灯光秀;马来西亚和越南则用物价优势抢占“性价比”市场。一个接一个都在用“欢迎你”的姿态拥抱游客。而香港呢?还在靠过去的港星效应和购物记忆吃老本。但时代变了,游客不是只看情怀和免税价格了,更看服务、看体验、看这一路值不值得花。



旅游这件事,说白了是人与地的关系,它的本质不是买东西,而是一次信任的交易。你相信这座城市安全、包容、有温度,你才会带着家人、揣着钱包,花上几千块甚至上万块来这里生活几天。可如果走在路上被白眼,吃个饭都担心被骂普通话,刷个短视频还可能看到有人把镜头对准自己说三道四,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情绪,会悄悄积累,一点点把好感磨光。



尤其是对带娃的家长、带爸妈旅行的人来说,旅游不只是打卡,更要图个安心。没有干净的厕所、没有可坐的地方、没有温和的服务,这趟旅行就算再便宜,也让人累心。过去人们去香港,是因为它很像未来,而现在很多人不去香港,是因为它像回到了过去。



当然,香港并不是没救,相反,它的底子、资源、文化氛围,都还在。唯一缺的,是一颗真正想变好的心。要想赢回游客,靠降价促销是短暂的,靠宣传包装是虚的,真正能留住人的,是服务细节,是态度转变,是诚意重建。

第一步,是承认过去做得不够好,主动修复情绪裂痕。别再默认某些网红在社交平台上拉仇恨,也别再把内地游客当“赚钱机器”,而是当成真正的“朋友”。

第二步,是从小处着手,补足软硬件。哪怕是加几把长椅、做一套清晰的导视、培训服务人员的普通话和礼貌用语,也能带来实际的好感加分。



第三步,是用文化打造真正有魅力的旅游产品。别再只靠奢侈品店撑门面了,把老街、茶餐厅、港片场景、海港夜景,做成深度游、家庭游。

最后,要放下高姿态。一个城市能不能重新受欢迎,不取决于它曾经多红,而是看它能不能低头。不是低头求客,而是低头反思,什么时候真正懂得尊重、懂得改变,什么时候游客才会自愿回来。

香港若真想重回热搜,不如先学会如何真正“欢迎回家”,要把游客当客人,而不是当负担。等你真诚了,世界自然会再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