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河传》的最新剧情中,一场波澜壮阔的江湖纷争正悄然上演。主角苏暮雨,在问剑无双、报仇雪恨之后,心结已解、执念释怀,毅然踏上了前往南安城的旅程。
对于苏暮雨和苏昌河而言,扳倒三官、团灭影宗、手刃仇人,这些壮举无疑让他们距离跨过暗河、到达彼岸的终极理想又近了一步。然而,江湖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终点,面临的挑战便越是艰巨。暗河原本计划在南安城内安营扎寨、开宗立派,却遭遇了凌霄宗等本土门派的强烈抵制。这些门派占据地利优势,又是主场作战,对暗河的落足表示了天然的敌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安城扎根的计划尚未落实,大皇子又派出了夜鸦等人赶赴蜀中唐门,企图对暗河构成新的威胁。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苏暮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远赴巴蜀大地,与唐门结盟。
对于自己的决定,苏暮雨有着深刻的考量:“唐门的事,或许是一个契机。唐门虽是一个大派,修的却是暗器和毒术。当年立派之时,同样不被世人所容,与如今的我们一样。”

在江湖人的眼中,放眼整个武林,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暗河想要洗白上岸、重塑新生,就必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而唐门,正是这样一个潜在的盟友。
唐门与暗河,有着无数的相同点。唐门虽然身为江湖大派,却因精于暗器毒术而被正派人士视为歪门邪道;暗河则曾经是天下第一的杀手组织,因长期接单杀人而不被世人所容。在名门正派的眼中,两者都是江湖中的败类。因此,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思路,与唐门的结盟显得合情合理。
事实上,苏暮雨之所以决定结交唐门,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人心中的成见。这种成见深深地刺痛了暗河人的心,让他们渴望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盟友。

在暗河大佬齐聚南安城、筹建新暗河时,江湖正派们就主动上门挑衅。暗河只能在暗中活动,不能光明正大地行走于江湖。尽管苏暮雨和苏昌河努力摧毁了暗河身上的枷锁,摘掉了暗河多年的标签,但偏见往往具有惯性。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长期以来,暗河口碑不佳、名声欠佳。虽然苏昌河与苏暮雨可以豪言——如今的暗河已非昔日之暗河,但除非接近暗河、了解暗河的人才会明白,暗河早已经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然而,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不愿了解、不爱思考,他们永远只会鹦鹉学舌一般去搬运别人的观点。

不仅是凌霄宗这样的江湖正派对暗河存在偏见,即使是药王辛百草这样的外围人员,听到持伞鬼、送葬师的名号之后也是谈之色变、两股战战。旧暗河在江湖中的名声之差、遗毒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苏昌河曾经对辛百草开玩笑说:“我和喆叔,是不是应该去江湖上做些好事啊?才能改变对我的看法?”这句话看似是洒脱的自嘲,但也透出暗河人的无奈。
因此,在勘破知州公子被杀的真相后,人间清醒的苏暮雨曾经对葛长生说过:“暗河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助力,我们想要走在阳光之下,只会受到更多的阻碍。”

唐门,似乎是暗河天选的盟友。唐门在江湖上名气大、名声差,武林正派不屑与其交往,江湖人士个个避而远之。在北离的江湖中,唐门始终是被孤立的那一派。如今,暗河要洗白上岸、自立门户,必然也会重走唐门走过的老路。江湖人士对唐门的傲慢和偏见,必定会情景重现一样在暗河的身上重演。
放眼北离武林,暗河的处境唯有唐门能够共情。所以,苏暮雨才会甘冒奇险、远赴四川,给暗河寻找盟友,在江湖结交势力。

更加重要的是,唐门虽然毁誉参半,但却背靠琅琊王这棵北离最大的树。苏暮雨说过:“唐门是琅琊王的势力,之前刺杀唐二老爷的任务,就是针对琅琊王最看重的唐怜月。”唐怜月是天启城的玄武使、琅琊王的心腹。在覆灭影宗的过程中,琅琊王就曾与暗河不谋而合、达成默契。
如今,暗河只要能够结交唐门、强强联合,自然也能搭上唐怜月的顺风车,成为萧若水的政治盟友。毕竟,琅琊王的政敌是大皇子,唐二老爷的死亡订单正是大皇子在幕后操盘。有了这样的新仇旧怨,双方之间的合作必然是你情我愿、双向奔赴。

暗河的痛,唐门最懂。在这个充满偏见与敌意的江湖中,苏暮雨的盟友选择非唐门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