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沈婉婷 编辑|朴芳
国产悬疑剧市场再次迎来创新之作——“国产悬疑+时间循环”题材再添新成员。
9月17日,由白敬亭、文咏珊领衔主演的悬疑破案剧《不眠日》在爱奇艺与Netflix同步上线,迅速跻身猫眼、灯塔、豆瓣等剧集榜单前三,站内热度突破8000大关,成为近期热议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因与2022年爆款时空循环剧《开端》在设定上的相似性,以及“共享”男主白敬亭,《不眠日》自筹备之初便备受关注,观众不自觉地将两部剧进行对比。
然而,深入对比后不难发现,《不眠日》在叙事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不同于《开端》中主角在公交车爆炸事件中的无限循环,《不眠日》开创了国产悬疑的“有限流”叙事,引入“五限循环”概念,将时间循环与追凶破案紧密结合。
剧中,白敬亭饰演的警官丁奇拥有时间循环感知力,循环机制随机触发,每次持续24小时,且仅循环五次,最终以第五次循环的结果为准。这一设定为剧情增添了紧张感和不确定性。
首集中,丁奇站在银行爆炸案的现场,表现得异常平静,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循环中的一次尝试。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查出真相,找到凶手,同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更令人头疼的是,丁奇发现犯罪集团中也有人拥有搅动时空的超能力。丁奇在限时循环中破案救人,而反派阵营则同步清除犯罪痕迹,正反双方的智力对抗和极限博弈让破局难度倍增。
当“无限流”变为“五限流”,时间循环能力者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更加紧迫和代入。每一次循环都不再是完美的重启,而是可能陷入“信息茧房”甚至被对手误导。这种设定下,心理负担加重,因为五次循环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法重来。
因此,丁奇必须在有限的循环次数内谨慎试错,不放过任何线索,以预判能力和细节洞察力接近真相,并根据新的变量和证据不断调整思路,避免掉入反派设计的圈套。
作为一部仅有16集的精品剧集,《不眠日》在剧情节奏的把控上较为成熟。首播五集已初步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悬疑大网,观众对反派成员的猜想层出不穷。
本该在实验室的女主安岚为何会在第二次循环突然出现在婚礼现场?墨致远的行为曲线在第三次循环中为何发生改变?“乌贼”在这场时间游戏里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大约除了男主丁奇,观众看谁都像坏人。
在独特的“有限流”循环概念基础上,该剧贯穿始终的港式美学成为另一大亮点。如开篇“银行爆炸案”采用实景爆破与长镜头调度还原港片式冲击力;雨中追凶戏的120帧高速摄影和慢镜头搭配霓虹光影的冷冽色调,复刻经典港片的宿命感。
此外,丁奇在循环破案中展现出的“中二喜剧人”特质成为悬疑主线外的有趣调剂。蹩脚的粤语台词、即兴的吐槽现挂等已成出圈名场面。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
高概念题材天然吸引严密逻辑爱好者,他们在观剧过程中格外注重剧情前后的逻辑是否能自圆其说。若是看到明显的自相矛盾或是漏洞,就容易遭到口碑反噬。
就如当初《开端》播出时,尽管它已是大多数观众认可的爆款,豆瓣评分至今也维持在7.9分,但其在大结局时也曾因“烂尾”话题引发不少争议。口碑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最后几集没有解决之前剧情中留下的许多逻辑问题,令那部分冲着悬疑线进来的观众意难平,以至于评分从最初的8.2分一降再降。
如今的《不眠日》虽是刚开播不久,可类似的关于剧情逻辑合理性的争论已然浮现。比如首集银行劫案的几场枪战戏被指经不起推敲,劫匪与警察近距离对射却无人中弹、男主仅凭手枪就轻松反杀多名持步枪的劫匪、角色中弹后行动力未受限等细节BUG略显浮夸,有放大主角光环之嫌,削弱了剧情的真实感。
循环设定规则的模糊性同样是热议焦点。按照剧中目前给出的信息,五次循环的触发条件是完全随机且无规律的、不同感知者保留的记忆有区别、反派“乌贼”与丁奇拥有同等记忆和干预权等。而这些规则又引发一系列困惑点,如是否存在隐藏触发机制?为何仅有少数人能保留五次循环的记忆?反派又是否需要和丁奇一样遵守相同的规则?
诸如此类的钩子如果在接下来剧情中无法得到一一解答,恐怕会遭到更多强悬疑拥护者的质疑和诟病。
除此之外,男女主的情感戏也呈现两极评价。一方面丁奇与文咏珊饰演的生物学家安岚之间或许存在隐秘的情感伏笔,后续反转值得留意;另一方面两人在第二、三集的谈恋爱戏份占比过高、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整体的破案节奏。
至此可总结得出,试图以“有限流”创新概念破局的《不眠日》像是国产悬疑在时间循环赛道的一次“豪赌”,赌赢了是惊喜,赌输了就再重启。
但不管怎样,《不眠日》终究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轨道,它不会也不必变成《开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