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半导体行业被一则“简短却极具分量”的消息引爆——中国商务部在回应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时,罕见使用“不当干预”“导致产供链混乱”等强硬措辞。这一表态不仅打破以往相对含蓄的外交风格,更让国际媒体纷纷聚焦:中国为何在此事上“一反常态”?这场风波背后,是否预示着全球芯片产业的“明争暗斗”即将进入新阶段?

要理解这场风波,需先厘清安世半导体的“身份”。这家总部设在荷兰的企业,是全球顶尖的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充电器、汽车传感器、工业设备等领域,堪称芯片界的“隐形冠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的实际控制方是中国企业闻泰科技——2019年,闻泰科技通过跨国并购将其纳入麾下,完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半导体领域的一次重要布局。
问题恰恰出在这层“中资背景”上。近期,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的日常运营进行干预,甚至阻挠其正常商业合作:限制向特定客户供货、审查技术研发方向……这些举措看似“合规”,实则将商业问题政治化。荷兰一向标榜“市场经济”,此次对中资控股企业的“特殊对待”,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产业背后的“潜规则”——随着芯片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资源,部分国家开始以“安全”为名,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经营设置重重障碍。安世半导体虽非生产高端芯片,但其产品应用广泛、供应链地位关键,自然成为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面对荷兰的“出手”,中国商务部的回应虽简短,却被外媒解读为“近年少有的强硬表态”。细究其言,至少包含三层深意,堪称“精准打击”:
发言人直言荷兰行为属于“不当干预”,这一表述分量极重。它公开否定了荷兰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的合理性,相当于给对方贴上“政治操弄”的标签。荷兰长期以“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者”自居,中方此举将其置于两难境地:若坚持干预,则暴露其贸易保护主义本质;若妥协,则损害其国际形象。这一招,直击要害。
中方指出,荷兰的干预已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供链混乱。当前,全球芯片短缺问题持续,汽车厂停工、电子产品涨价等现象频发,根源正是一些国家人为制造的供应链障碍。中方将荷兰行为与全球产业困境挂钩,等于将其推向国际产业界的对立面——毕竟,没有企业希望因政治因素导致生产停滞。

中方同时表示,欢迎受影响企业申请出口豁免。这一举措堪称“刚柔并济”:一方面,坚决反对政治干预;另一方面,为正常商业合作留出空间。例如,若安世半导体因荷兰限制无法供货,中国可为其提供便利;其他受牵连的企业亦可依此申请豁免。此举既安抚了企业,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号:中国反对的是“政治操弄”,而非“正常合作”。
此次表态的强硬程度,与以往中方对美国打压华为等事件的回应形成鲜明对比。背后原因,是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底气提升”与“策略调整”。
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自主研发,虽高端芯片仍需追赶,但中低端芯片的产能与技术已大幅提升。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突破25%,安世半导体等企业即使海外业务受阻,国内产业链也能提供支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自然敢于对“无理打压”说“不”。
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国,占据全球市场40%以上份额。荷兰ASML的光刻机、美国高通的芯片、韩国三星的存储芯片,均依赖中国市场。荷兰政府若持续打压安世半导体,可能引发中国反制措施,如限制稀土出口(芯片制造关键材料)或收紧市场准入,届时欧洲半导体企业将损失惨重。中方此举,亦是对荷兰的“善意提醒”。
以往面对美国芯片禁令,中方多采取“被动应对”策略,如通过WTO起诉或呼吁企业自主创新。此次直接对荷兰“亮剑”,实为“敲山震虎”——荷兰仅是“跟班”,美国才是幕后推手。中方通过“抓典型”的方式,向其他跟随美国起哄的国家传递信号:借“国家安全”打压中国企业,需权衡后果。这种策略调整,更具威慑力。

商务部回应一出,国际媒体迅速聚焦。有分析称“中国对欧洲发出罕见警告”,有观点认为“半导体博弈进入新阶段”,甚至荷兰本地媒体也开始质疑政府:“为美国得罪中国,值得吗?”这场风波为何引发如此大反响?
大国博弈向来讲究“看破不说破”,如美国打压华为时,中方虽不满但表态留有余地。此次中方直接点名“不当干预”,相当于捅破“窗户纸”——未来类似事件,各国需直面公开质疑,而非“暗箱操作”。这增加了“小动作”的风险成本。
当前全球芯片产业链高度互联:荷兰的光刻机、台湾的晶圆制造、美国的设计软件、中国的封装测试,缺一不可。然而,部分国家试图按“国籍”拆分产业链,如推行“小院高墙”“友岸外包”。中方此举公开反对分裂,但也让更多人意识到:若此趋势持续,未来购买芯片可能需“看国籍”。

安世半导体事件远非终点,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博弈只会更激烈。美国可能继续拉拢盟友“围堵”中国,而中国将一方面加速“自主创新”,突破光刻机、EDA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另一方面保持市场开放,争取更多国际企业“站队”——毕竟,无人愿放弃中国这一全球最大芯片市场。
对荷兰等国家而言,跟随美国“围堵中国”或能短期讨好美国,但长期将失去中国市场与技术合作机会。例如,若荷兰逼安世半导体“二选一”,后者完全可将研发中心迁至中国,届时荷兰损失的不仅是税收与就业,更是产业竞争力。

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一颗芯片需经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数十道工序,无国可独揽全链。将芯片政治化,本质是“逆全球化”的短视行为。
中国商务部此次“罕见措辞”,既是对“不当干预”的反击,亦是对“全球合作”的呼吁。未来,谁能坚持开放、拥抱合作,谁将在芯片竞争中胜出;谁若执意分裂、封锁,终将被技术进步与市场规律“打脸”。
安世半导体风波仅是大国博弈的小插曲,却提醒我们:在动荡的世界中,中国企业需学会用规则保护自身;中国若想在全球产业链立足,仅靠市场规模远远不够,还需“说不的底气”与“合作的诚意”。
这场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