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爆燃"争议后,新能源车险正成为车主新的痛点。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车险年均保费普遍高出30%-50%,部分车型首年保费突破万元大关,充电成本优势被保险支出大幅抵消。这种价格差异在热门品牌中体现尤为明显,以小米与问界两大新势力为例,其续保政策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作为电动车市场黑马,小米汽车SU7车型的保险费用引发广泛关注。该车自2024年4月交付以来,首年保费集中在6000-8000元区间,与50万级燃油豪华车相当。但进入续保阶段后,费用波动幅度远超预期。
福建车主陈先生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其标准版SU7首年投保人保财险花费5100元,全年零出险记录下,次年续保报价竟达8900元,涨幅超7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同款车型车主李先生虽发生两次对方全责事故,但因自身零理赔记录,续保费用仅4600元。
更极端的情况出现在苏州,某车主在附加400万三者险后,年度保费突破万元大关,与百万级豪车尊界S800持平。这种价格差异在保险市场引发连锁反应,平安、人保等大型险企对部分高风险车型采取谨慎承保策略,建议车主转向中小型保险公司询价。

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公布的数据引发行业震动:问界品牌车型平均续保费用同比下降30%,M9车型更迎来第25万辆交付里程碑。这种降价并非单纯的市场竞争,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安全数据基础之上。
华为高阶智驾系统的深度应用成为关键。截至统计时点,问界车型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78亿公里,通过主动避险技术成功避免潜在碰撞超200万次。AI算法与激光雷达的协同工作,使事故发生率较传统车型降低40%。中保研数据显示,问界M9在维修经济性方面获得G级评价,单次维修成本低于同级豪华车型15%。

面对保险市场的谨慎态度,小米选择自主布局。2024年10月,通过四川银米科技间接持股的法巴天星保险正式揭牌,成为国内第91家财产保险公司。该机构重点发力新能源车险领域,某续保案例显示,包含交强险、车损险、三者险的基础套餐总价约7000元(含返现),较市场均价低12%-18%。
这种跨界并非个例。比亚迪、特斯拉已先行试水,通过数据优势重构定价模型。法巴天星保险的入局,标志着新能源车企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保险生态建设。

尽管技术持续进步,新能源车险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中国精算师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整体承保亏损达57亿元,137个车系赔付率超100%。这种困境源于三方面因素:
1. 用户结构差异:35岁以下车主占比较燃油车高14个百分点,新手驾驶员比例显著;
2. 驾驶特性变化:电机驱动带来的瞬时扭矩,使事故率较燃油车高70%;
3. 维修成本攀升:三电系统维修难度大,单次事故平均损失是燃油车的1.8倍。
以小米SU7为例,其2.78秒的零百加速性能,对驾驶员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某财险公司理赔数据显示,该车型出险率是同价位燃油车的2.3倍,直接推高保险定价。

问界的成功降价证明,智能安全技术能有效降低事故率,进而影响保险定价。赛力斯超级工厂的AI质检系统,通过1000余个检测点实现生产零缺陷,从源头减少质量隐患。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正在重塑车企与保险业的合作模式。
随着UBI车险(基于使用的保险)试点推进,驾驶行为数据将成为重要定价因子。华为智驾系统累计的2亿公里辅助驾驶里程,为风险评估提供了宝贵样本。当车企掌握核心数据资源,跨界保险业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保费高低,更预示着汽车产业从制造向服务延伸的新趋势。在问界降价与小米入局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车险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定价逻辑。(文|DA彬)